春綠
踏入雨水節氣,大氣中的濕度逐日攀升,晨起往街外看,像有層薄紗垂在眼前。沒了北大人的強風,空氣裡的水分驅不了。冬盡春回,日子有規律地更替。
大地微潤,為自然界的植物花卉提供養分。際此孟春之時,不難發現路旁、樹梢,不經意地冒出一點點綠痕,也許只是小小的新芽嫩草,但看着看着,心裡便有一陣愜意,舒坦自然。
綠這個顏色,跟春季的大自然是雙生的,草、樹、木,無一不綠,還有水。唐代韋莊說的:“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春來雨水增多,溪水涓涓,綠林倒影,瀲灔如碧。到了宋代,張栻也附和:“春風吹水綠參差。”
在中國古典詩歌裡,來到春天,文人最愛頌讚的,要數柳樹,因為據說春天將到而未到之時,大地最早萌發嫩綠的植物,是柳樹。中國人認為柳樹具有獨特品性,剛柔兼備,輕軟但有韌性。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曾以柳樹自喻:“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春天這股綠意,滿是生趣,展現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堅定意志,帶來蓬勃的氣象,讓人精神振奮,它按時點染大地,帶給人們新鮮舒適的感覺。看明代詩人楊基的描繪:“嫩碧柔香遠更濃,春來無處不茸茸。”人與綠相伴,身心放鬆,愉悅情緒隨之而生。難怪自古以來,上起王公貴胄,下至販夫走卒,都熱衷於春天郊遊去。文人雅士走一趟,更會留下千古傳唱的佳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看到的春色,煞是豐富,不光是綠,更是萬紫千紅,春意盎然。
澳門地方小,若嫌街上綠意不足,可往松山走一轉,包管精神抖擻,心境舒暢。
彭海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