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一
2025年02月24日
第B08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微泓集)李白的《鳳凰台》

李白的《鳳凰台》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詩云:“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此詩多被視為摹擬崔顥《黃鶴樓》之作,然亦不失為一篇佳作。高步瀛評論道:“太白此詩全摹崔顥《黃鶴樓》而終不及崔詩之超妙,惟結句用意似勝。”此論頗能代表時人之見。然吾以為,即便不將其與崔詩比較,若無“崔顥題詩在上頭”之比對,李白此七律亦難稱上乘。《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作詩時言:“甚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罷了……”我們且來看看這首詩的起承轉合。

鳳凰台的故事如是:在建台之前,該地忽然出現數隻毛羽鮮明、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的大鳥,群鳥隨之,不久大鳥向東南飛去,後人遂於此地築建鳳凰台以紀其事。在這首詩中,鳳凰台於詩人心中究竟象徵何物,又有何意義?詩之頷聯,亦即承的部分,提及“吳宮花草”、“晉代衣冠”皆將“埋幽徑”、“成古丘”,無法長存,似乎暗示我們,鳳凰台讓他感受到了聚散無常、“人理固有終”的歎息。

頸聯,詩人轉而描繪眼前風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有評論家讚此二句寫景精妙絕倫。即便我們認同這兩句為佳句,它們與前文時光流逝、逝者如斯、非人力所能強留的感慨又有何關聯?又如何轉接到後文的尾聯,表達不見長安的憂傷?長安與鳳凰台相隔數千里,自然無法望見,此處顯然是在埋怨朝廷小人當道,“浮雲蔽日”,自己未能得君王賞識。但前文六句又如何能引伸出此般嗟嘆?吾以為,結句並非如高氏所言“用意似勝”,反而是無病呻吟的老調重彈,勉強置於此以湊足八句。從簡單的起承轉合來看,這首詩,大觀園中的林姑娘恐亦難以點頭讚許為佳作。

陳永明

2025-02-24 陳永明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95148.html 1 (微泓集)李白的《鳳凰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