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之人工情感
農曆新年前,科技界很是熱鬧,內地AI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深度求索)在網上一晚爆紅,對早已穩佔市場的Open AI(即是大眾常用的ChatGPT)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引發了科技股的應聲下跌。據報道,人工智能晶片龍頭的英偉達(Nvidia)其股價在DeepSeek消息公佈後(一月二十七日)大瀉百分之十六點九十七,單日市值蒸發五千八百九十億美元(約四萬七千億澳門元),為歷來之最。這當中最震撼的地方在於,DeepSeek人工智能的學習成本相對於ChatGPT便宜很多,意味着未來DeepSeek的普及程度可能比ChatGPT更為廣泛。所以甫一出台,整個科技界都相當震撼,因為AI除了是科技的議題以外,同時也涉及了國家競爭力,以及隱含了國際間話語權歸屬的潛台詞。
AI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除了實現人與機器的日常交流、對話外,也可以用於輔助創作,例如Sora便可以通過指令製作出短片,生成圖像,甚或是藝術作品。筆者有一朋友是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每有新的產品,都會“身先士卒”,常會說:“只有你(人類)想不到的,沒有AI做不到的。”現時看來確實有此趨勢,若人類對於AI採取一種過度依賴而非輔助性的態度,那麼,我們常說的AI對人類可取代性的話題,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特別是在技術和技能的層面,當我們越益依賴AI,被AI取代的機會就越高了。當然,我們或會說人類的情感或是機器不能取代的。此話或許在今天的科技發展中,已不是最後的堡壘了。因為早在一九九五年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情感計算研究組的發起人Rosalind Picard教授已發表了〈情感計算〉一文,開啟了人工情感的研究領域。二〇〇一年,由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人工智能》電影描述的故事是一個機器男孩懂得愛的情感轉變過程,並希望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孩。現在看來,電影所描繪的故事是不無可能呢!當然,也有部分的科學家關注當機器人習得人類情感後,會否駕馭人類呢?
新年假期間,偶然看到一齣由內地製作的劇集《明日生存指南》,該劇集圍繞AI世代下的幾個愛情主題,其中的《愛之狂想曲》一集中展現的信息很有警世意味。劇集開始時,男女主角同處一個空間,但彼此既沒有眼神交流、也沒有全程說話,唯一的溝通就是靠手機的短信。回到家門口提出分手都是通過短信,他們似乎沒有語言的能力,而情感也只能通過手機短信表達。在男女主角的情感荒漠下,他們採用了AI作為情感輔助,嘗試通過AI的程式去重新建立情感。劇中的老科學家為了懷念對妻子的愛做了兩個AI機器人,但後來機器人被其他科學家修改為營利產品,最後老科學家提出:批量生產的情感還是情感嗎?那還是愛嗎?而這短劇帶來一個終極的信息:若人類對人工智能過度依賴,這個世界將變成一片情感荒漠。誠然,科技發展或對人類帶來了不少的便利,同時也增加了人與機器的聯繫,但也不排除會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那這也就是荒漠的開始了!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