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心理與教育(三)
三到四歲是兒童第一逆反期,表現在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養育者。表現在要參與成人的生活活動,自以為別人能幹的事自己也能幹,並大膽付諸實際行動。如果自以為能幹的或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堅持退回原狀態,自己重做。常逆着父母的意願說“不”,並按自己的願望說“我自己做”,喜歡聽“你真棒”讚揚。
父母應對孩子的逆反,首先要知道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積極又理智地面對;認識第一逆反期的焦點是孩子出現超出實際水準的“長大感”,與父母對孩子的“長大感”認識不足,應對不力,引起反抗;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幫助孩子,創造條件,適宜地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社會角色扮演遊戲可以滿足兒童參與社會生活活動的需要;培養訓練生活自理能力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能力,以體現他們“很能幹”的價值感;發揮兒童的特長和優勢,創造條件,有針對性地培養認知、藝術、體能等方面才能,使兒童獲得成就感;實行民主型教育方式,使兒童提升積極參與家庭、托養場所和社會活動的自信心。
誰動了孩子的乳酪?一個小朋友發現放在壁爐前的玩具車不見了,立即大哭起來,嘴裡還叨念着“車,車”,是媽媽把車放到儲物箱裡了,媽媽帶領孩子來到儲物箱,指看說“車在這裡”!孩子還是哭,直到將車拿出來放到壁爐前才停止哭泣,兩歲的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對一些成人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非常在意。如果變動了某些秩序,孩子一下子就能看出來,並且感覺非常不舒服,會堅持到改回來為止。孩子認為每一件東西都有它固定的位置,而且這種位置是不能更改的,對孩子來說記住每件東西放在哪裡很重要,這正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開始,如果孩子有了秩序感,他們能夠預見和適應所在的環境,同時很多細節性的東西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了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就能夠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行動。
分離焦慮與陌生人焦慮是指嬰兒在離開母親,遭遇陌生人和在陌生環境的情況下,產生的驚恐、躲避反應。這時會出現恐懼警覺行為,痛苦憤怒等情緒,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謹慎等行為。分離焦慮對小兒身心都有影響,例如睡眠不良、易受驚擾、食慾不振,甚至出現行為問題。如果這種狀態影響過重、持續時間過長會,將影響兒童的智力、個性和社會適應性的發展。
兒童早期教育核心是養育照護、遊戲、運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自由越多身體就越協調,機能就越健全。順其自然,我們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空間,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盡可能地把孩子的一切交給自然。
徐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