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存東西方和諧共存歷史印記
澳堅守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澳門在四百多年的東西方文明交融碰撞中,不僅堅守着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還兼容並蓄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優異之處,淬煉出獨一無二的“澳門文化”。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副會長盧嘉諾表示,“澳門文化”的最佳象徵,莫過於二○○五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
盧嘉諾指出,作為歷史上中國早期對外接觸的沿海橋頭堡,澳門四百多年來華洋互動共生的文化交流,遺存大量東西方文化和諧共存的歷史印記。為旅客所熟知的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遺址(即大三巴牌坊),便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最佳體現。
該座建築在世上絕無僅有的雕塑風格,顯示出中華文化在澳門留下的深刻烙印:建造者在有限的空間裡用被譽為“立體聖經”的雕塑形式,為世人展現着天主教的基本教義及宗教故事,並用中文刻錄“念死者無為罪”、“鬼是誘人為惡”的警語,深刻展現澳門文化是在東西方文明的思想碰撞中發展而來。
文化底蘊廣獲好評
文化保育不僅僅是建築上保護,還包括合理的利用與活化。澳門特區成立以來,大三巴牌坊成為面向全球旅客的重要目的地。為更好確立“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一定位,近年以澳門中樂團為代表的藝術團體恆常於大三巴耶穌會紀念廣場舉行《樂韻悠揚大三巴》、《樂滿世遺》等音樂演出,讓絲竹樂韻的中式樂章與矗立百年的西式教堂遺址“相遇”,向世人展示澳門厚重且層次豐富的文化底蘊,廣獲居民及旅客一致好評。
中式建築無疑是“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同樣體現着澳門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顯著特徵。被譽為“澳門之子”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鄭觀應的祖居鄭家大屋,相傳在此撰寫影響深遠的巨作《盛世危言》。該建築雖以中式形制構建,無處不體現出受西方及東南亞的建築特色影響:在室內天花、扶手欄杆、門窗、百葉窗等建築構建,顯示出清末澳門中式建築受外來文化的深刻影響。回歸後,經特區政府“修舊如舊”的搶救性修復,於二○一○年重新向公眾開放,如今不僅是文遺景點,亦成為《鄭家夜宴》、《夜 · 觀應》等劇目的最佳演出場地。
多重感官體驗人文
回歸廿五年來,特區政府對澳門歷史以及文化藝術的支持日益增強,助力本土歷史人文及藝術工作者長足發展。該協會打造的品牌導覽藝術活動之“遺城詩路”,多年來積極扮演構建藝術平台的角色,廣邀演員、詩人、音樂人、舞者、視覺藝術家等以“澳門歷史城區”作為演出舞台,帶領參加者穿過城區大街小巷,以多重感官體驗感受城區的人文歷史。未來將一如既往舉辦各種與世遺城區相關的活動,為配合打造文化之城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