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的湮沒
日前拙欄《辭官歸故里》,文中句云:“有人夜趕科場。”到見報時則為“有人漏夜趕科場”。是的,俗語都常有這句話,如果我寫成“夜”,這個字是罕用字,使用率不高,反而“漏夜”,相信沒有人不知其意,這是集非勝是。
漏,是甚麼?“屋陋更兼連夜雨”,索性改作“屋漏更兼連夜雨”更為直接。今天的“大廈”漏水現象常見,為了整治這現象苦不堪言,往往要驚動同一大廈上層鄰舍,像天大的面子,探究出漏水之源,之後又一番硏究。這就是“漏水”,不是“漏夜”。雖然,“漏”字與時間扯上關係,這是“銅壺滴漏”,雖然它漏個整夜,但並非“連夜”這個語境。
《廣韻》:“,夜也。”古候切。《集韻》:“居候切,並音遘。”《玉篇》:“夜也,引詩中之言中夜也。”又《正字通》:“室深密處本作冓。”
據知,廣府話其實就是中原音韻的延伸,不過在歷史長河中,人口的變化,很多古漢語已湮沒,或由於外來語的衝擊,若干語言文字已變得面目全非。就以文若稚先生著的《廣州 · 方言古語選釋》而言,在初出版時,洛陽紙貴,一而再加印,然而曾幾何時,不過僅僅十多年時間,那些原是日常很普通的詞語再不流行,甚至已消失。時代的更替,文字語言的嬗遞,連它的腳印也沒留下便已無影無踪。今天的所謂“潮語”,大有取漢語而代之之勢。特別是有了手機之後,只求其音,可以不顧其義,是大勢所趨。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