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
當代的父母空前關注子女的教育,無論是學業、品德或專長,各方面都成為父母投資心力與財力的重點。在面對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背景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為下一代鋪設一條光明的成長道路,安排子女上補習班、興趣班,甚至參加各種早期教育課程,任何一點疏忽似乎都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未來發展。
有趣的是,儘管不少父母在孩子身上投放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但仍然對教育子女的成果充滿不確定感。不少夫婦被問到為甚麼不生孩子時,他們常常笑着說:“不會教,所以不敢生。”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若不聽話,便會是一輩子的煩惱。顯然,出生率下降這種現象所隱藏的,不僅是對經濟壓力或社會環境的擔憂,更是面對如何教育孩子的恐懼。在此背景下,父母該如何擺脫這種無所適從的困境呢?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不斷尋找最好的教育方法,希望透過外部手段解決子女成長中的問題,但往往卻忽略了反思自我。許多家長犯了一個常見的錯誤,就是用錯誤的行為糾正孩子的過失。例如,父母希望孩子不要沉迷電子產品,但自己卻無法放下手機,即使全家共進晚餐時,也常常盯着電話熒幕,此時孩子便會感到疑惑:“為甚麼大人可以做而我不能呢?”又如,父母希望孩子每天保持運動的習慣,強調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但自己卻總是找藉口不運動,這樣的矛盾行為會讓孩子對運動的意義產生懷疑,甚至可能失去對運動的興趣。雙重標準的教育方式,使孩子無法真正理解父母的話,甚至可能產生反叛心理,對父母的教導不以為然。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行為比言語更具影響力。要孩子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或具備某些良好的品德,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成為子女的榜樣,孩子最早、最持久的影響來自於父母的行為和態度,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比方說,父母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那麼他們就應該自己多讀書,並在家裡營造出一種同樣愛書、重視知識的氛圍,這種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遠比簡單的“閱讀有好處”的說教來得更有效,因為孩子看到了父母的正確示範。又例如,若希望子女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則可以從自己做起,按時完成工作安排,而不是臨急抱佛腳。要讓孩子學會如何做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中表現出希望孩子擁有的品德?教育不是說教或命令,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
自我反思對教育孩子極為重要。父母不只是子女的監護人,更是他們人生最初、最重要的導師。父母如何待人處事,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無形中會深深影響到孩子未來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這並不是要求父母需要達到完美,但至少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性。所謂上行下效,能夠以身作則,才能為人模範。
陸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