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憶與諒解
筆者一直都很喜歡彭秀慧的作品,從《29+1》開始,到後來的《伊莎貝拉》、《阿媽有咗第二個》,她無論是在編劇、演員,還是在執導方面,都很優秀。當然,還有她早前在《全民造星》節目中擔任導師時,那份對學生的真摯和誠懇,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
十一月九日,筆者懷着期待,前往香港觀看彭秀慧的獨腳戲《失憶【諒解】備忘鹿》。最初關注這齣劇目,是因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一則關於她的訪問,內容大致是分享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她提到此劇是緣於過去幾年與失智母親的相處,啟發了她對情感或是生活的一些思考。筆者年紀比她大,但同樣要面對親人步入老年且失智的情況,那種無法理解、不能接受現實的情緒,引起了筆者各種不安與內疚。正是這種純粹的“同病”,將筆者與這劇“相連”起來了。
劇目以“49+1”的年齡為引,道出了“失憶”的主題。對於一般人來說,“失憶”或許更多屬於選擇性的遺忘,例如一些創傷後遺症的患者,他們可能會故意或無意識地壓抑着某段不愉快的記憶。當然,筆者的學生常說自己“失憶”,但這應該與上述情況不同,因為學生的這種遺忘更多是因為從來沒有在意和留意過某事而已。話說回此劇。彭秀慧在接受訪問時曾指出,這齣獨腳戲是她在某個年齡段面對人生或是當下的一種思考、整理和個人化的一種生活的記錄。雖然如此,這個劇本的共鳴感很強,它不是在講述大是大非之事,而是通過描述尖沙咀的今昔變遷、漆咸道公園氹氹轉的童趣瑣事,勾起了筆者曾在香港生活的絲絲回憶。在物境遷移中穿插着主角與母親生活的點滴回憶,並與《小鹿斑比》中面對的成長、探索、孤獨等主題相呼應,投射在主角成長過程中的情感變化。
當然,在整齣戲中,主角傳達出對母親的緬懷抑或是提出了對母親所經歷事情的不解,而這種重述彷彿是一種遲來的“諒解”,也是劇目中的一個主題。至此,我們不難看出,這齣戲是創作者對母親情感上和面對各種傷痛之間的一種和解。正如彭秀慧在場刊中所言:“這不只是一個記憶與失憶的故事,也不只是一個母親和女兒的故事,而是當事人累積了各種失去,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點,回頭一看,我們到底學習了甚麼,我們到底錯過了甚麼,如何選擇,讓自己在沒有太多遺憾下繼續走。”
彭秀慧作為演藝界人士,選擇了劇場創作來作為情感上自療及和解的方式,並借此與觀眾分享“讓自己在沒有太多遺憾下繼續走”,其“珍惜當下”的信息不言而喻。事實上,這種珍惜涉及更多的是情感的表達與交流。而錯過或懊悔的出現,或多或少都反映出我們不懂如何處理情感之事,這也許是情感教育缺失的體現。如今,科技一日千里,知識與技能已經超前地發展了,然而情感教育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又該何去何從呢⁈筆者衷心希望這齣獨腳戲能在澳門上演,讓大家可以有機會好好上一課!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