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師的基本任務
近日,社交平台上有自稱補習老師的人發文抱怨,指學生未能讀出和拼寫在學校學過的英文單詞,其質疑教師佈置的作業是把教導知識和批改答案的責任轉移至家庭。對此,也有自稱現職教師的人士作出回應,其對學生預習情況、上課狀態及溫習時間等方面提出疑問,並表示倘若學生自己不夠努力,就不能怪教師。這一討論引起了關於教育責任的思考與討論。
一時間各方觀點碰撞,有人認為教師負責的學生數量龐大,上課時間有限,不可能單靠上課來一一核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人認為如果學生全面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就不需要補習老師這個角色。
韓愈的《師說》中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所指的是教師傳佈人生道理,其所教導的內容須符合道德、倫理,包括:忠、孝、仁、愛、信、義等傳統美德,亦包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受業指的是教師除了教授學業,也要教授一些技藝,培養學生的才能。解惑就是教師除了在知識上為學生給予指導,亦會為學生提供做人、做事、情緒、人際關係、挫折等心靈方面的引導,協助學生培養博雅、好奇、批判、解難等能力與良好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教師的職責絶非只有傳授知識,學生的一言一行和感受,都需要教師的關注和指導。
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因準備資訊課的英文打字比賽,他提前在家中練習,對於限時廿五分鐘的打字內容,他練習時都能在八至十分鐘內完成。活動當日,因為他未有發現輸入法設定為中文及鍵盤支架不平穩等因素,未能於限時內完成打字,教師透過手冊通知家長該學生英文打字成績未如理想。此事所體現的是成績未必能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臨場所遇到的各種障礙,有哪些是可以提前協助學生預視和應對?有哪些是可以及時發現並提供協助?這都是考驗教師的智慧。
在社會上,人們一般會透過學生的表現來評估教師的能力,例如:所教學生是否成績優秀;教師能否協助成績差的學生提升分數;教師是否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一份關於亞太地區影響學生成績因素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心態是決定其成績的最重要因素,而家庭環境和教師的影響力相若。其中,學生的心態包括他是否喜歡有關科目、對學習有關科目的信心,以及他對於學習的期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必須關注學生的感受和反應,作出相應的調節。如教師能夠協同家長,啟發學生自我成長和進步的動機,學生的學習表現有可能會更好。
我們身處人工智能時代,學生能夠快速和方便地取得知識,教師如能在學生生活之中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關注學生的種種反應和能力、感受學生的感受,了解學生的困惑,則能更有條件協助學生建立尋找學問、面對生活、解決困難的能力。教師對學生的察覺,能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感受產生持續性和實質性的影響。而教師對學生的察覺,也是時代發展難以取替的部分。雖然,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聆聽、課後溫習是學生的責任,但是,協助學生培養勤奮和積極的學習態度也是教師和家長的責任。《師說》中把傳道列作教師首要範疇,指導教師透過言教和身教向學生傳授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可見,教師既要把課業教授給學生和讓學生把課業學好,更要以身作則、樹立模範。如:在知識追求方面,保持探索求真、實證創新等精神,累積智慧;在待人處事方面,也要保持道德、敬業、進退有度。教師的言行舉止,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至於作業的佈置是促進教學質量的核心元素,好的作業可以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建立學習習慣和方法,產生學習的興趣、自律性、責任感,以及抗壓能力。借鑑內地“雙減”政策,就是要減輕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追根溯源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作業的設計屬於教學評量的一部分,佈置作業不是一件簡單和隨意的事,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科學地、有目的地和有策略地設計作業,並審視所佈置的作業有否出現過量、低效、佔用孩子大量時間的情況。
黃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