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好
近日與友人閒談,一位好友分享了他少年時期的學習方法。他說,他學習就喜歡講“性價比”,不追求成績多好,只求各科合格,餘下時間則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玩着玩着,倒是把喜愛的東西學成了專業,現在工作承接了以前的興趣。
相較之下,我則是屬於別人給了目標,就盡力完成的類型。然而,細想下來,我其實沒有什麼明確的人生目標,只是“有就做”,結果像“盲頭烏蠅”,看似努力良多,實則多為無用功。
回想起在內地唸大學時的某些情景,當時有些同學高分考進來,也算是天之驕子,但進入大學後,未能適應由自己訂立學習目標的生活,很快沉迷遊戲或變得頹廢,最終渾渾噩噩地度過四年。
這讓我反思,其實我也是盲目跟隨他人腳步的一員。若身邊的人不再給予指引,我也可能跟那些同學一樣,失去方向,變得迷茫。回顧過去,老師、父母要求取得好成績時,我就努力一下,卻甚少思考這是否我想要實現的目標。
說起來,對讀書這回事而言,取得好成績和學到更多的知識點,已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目標。大學時,有同學善於在老師面前“刷臉”,用印象分換學分,這固然有點投機取巧,但倘若其本身根本不為求分數,又何嘗不是一種妥協之道?
好友說的追求“性價比”,至少起碼他有明確的目標,清楚知道自己的需求。既然知道自己志向不在讀書,就選擇做到“剛剛好”即可,而把時間和精力投入自己更熱愛的事情。
生活中鮮少有事情需要追求盡善盡美,畢竟時間總是有限的。即便是創作,也總有截稿日期,終究要在達到某個時點時停下來。這時候,我們追求的並非完美,而是能夠以最少的努力達到“剛剛好”的能力。
木 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