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與柔美的青春交響
——聽“喜晴 · 悅樂”音樂會
二〇二四年九月十三日晚上八時,作為第十四屆澳門青交音樂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喜晴 · 悅樂”為主題的小提琴/雙簧管與鋼琴奏鳴曲音樂會,在有着四百多年歷史,久負盛名的澳門望徳聖母堂精彩上演。
本場音樂會的三位青年演奏家,包括擔任小提琴及中提琴演奏的許恩樂、雙簧管演奏的許恩晴,以及青年鋼琴家林嘉銘,三位均在奧地利維也納市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攻讀學位。音樂會上,三位演奏者先後為聽眾奉獻了肖斯塔科維奇為雙小提琴和鋼琴而作的五首小品(改編為小提琴與雙簧管、鋼琴)、拉威爾A小調小提琴奏鳴曲、聖桑D大調雙簧管奏鳴曲、舒曼為中提琴與鋼琴所作之《童話繪本》,以及莫扎特降E大調單簧管三重奏(改編為雙簧管、小提琴和鋼琴)。作品橫跨十八至二十世紀,囊括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民族樂派、現代派作曲家在內的不同時期和風格。如此大幅度的作品風格跨越,無疑是對演奏家把握不同風格作品的挑戰。
許恩樂和許恩晴為兄妹關係,合作可謂天生默契。許恩樂的熱情奔放與許恩晴的內斂抒情、加上林嘉銘鋼琴部分的情緒配合,展現出演奏者在技術水準、藝術風格和相互呼應方面的室內樂合作能力。音樂會呈示的作品中,因應本次演奏組合,演奏者在原作的樂器編制上進行改編,其能尊重作曲家創作初衷的同時,以雙簧管替換原作中的小提琴和單簧管進行獨具特色的演奏,使原作散發出別致的音響色彩,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音樂會開篇即為肖斯塔科維奇於二十世紀現代創作的、具有浪漫主義風格特性的五首小品。篇幅不大,卻精緻至極,是各具特色的佳作,其音樂結構形式與和聲語言延用傳統元素,洋溢着青春般的活力與激情。就音響效果而言,被改編為雙簧管、小提琴和鋼琴後,多了一些雙簧管的穿透力。然而因受限於雙簧管音色變化的有限性,削弱了原本由兩把小提琴所呈現的可塑性和原來豐富的音色。但雙簧管相對溫潤的音色,加上三人默契的配合,也呈現出獨特的音樂吸引力。
舒曼為中提琴與鋼琴所作之《童話繪本》,無疑是本場音樂會的一大亮點。舒曼作為浪漫主義作曲家,受到所處時代思潮的激勵,從對民族音樂語言的強烈興趣,到單純擴展音樂語言本身的力量。體現出大部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共有的特質。而在舒曼身上所呈現出的活躍且豐富的幻想力,與浪漫主義作曲家希望表達他們的渴望、激情與夢想的意象有關。許恩樂用中提琴圓潤含蓄的音色詮釋了這首作品,音樂表達時而舒緩,時而熱情。舒曼音樂中強烈的情感表達,尤其是作品中生動的幻想力,以及激烈和動盪的情感,在許恩樂的演奏中體現得十分充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音樂會的尾聲,三位演奏者將莫扎特的降E大調單簧管三重奏,改編為雙簧管、小提琴和鋼琴的版本並呈現給聽眾。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原作單簧管的演奏,雙簧管對於演奏者的技術要求更高。整首作品音樂旋律自然流暢,並且與整體結構的發展統一。不過,在莫扎特作品風格的把握上,筆者認為音樂的情感表達、包括演奏者的身體語言仍過於強烈,反而有悖於古典主義時期精緻典雅的風格特點。演奏家若能夠在演奏中多一些沉穩內斂,會更符合莫扎特作品的風格。
青年演奏家音樂會對於推廣古典音樂文化具有獨特意義和作用,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愛古典音樂,傳播古典音樂文化。其次,關於作品的成功改編。筆者認為,古典音樂的詮釋形式可以有所突破,對於樂器的選擇應該在考慮自身演奏條件的基礎上,更好地服務於音樂內容的呈現,發揮樂器音色的特點和長處。另外,青年演奏家如何在展現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以及對音樂的個性化解讀,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古典作品,為傳統音樂注入新的活力,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圖/文:王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