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岳岳 睇字幕
——劇場中的另一種溝通(下)
尼修斯
前文在說字幕使用之難,都是關於角度和位置,是技術的問題,但終究字幕的存在意義在於溝通,讓更多人看到作品,也把票房市場擴大。在設置字幕時,有時也會有文化的矛盾。有段時間,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應用,在本地曾引起一些爭議。有次看某個本地演出,字幕理所當然地用了繁體字,之後我跟製作人聊天,談起為甚麼不用簡體字,該劇的字幕明顯是為了讓不懂廣東話的內地觀眾而設,他們看慣的是簡體字,甚至可能看不懂一些繁體字,眼球頻繁地在舞台畫面與字幕之間跳躍,還要加上一層不能立刻看得懂的文字,那是否有違溝通的原意呢?製作人說的確有思考這問題,但為免引起太多的爭執,還是採取了安全的方法。看來字幕也不單只是文字這麼簡單啊!
字幕的設置亦牽涉兩個很重要的崗位:翻譯與字幕操作員。澳門不少的原創劇本,語言充滿地方特色,有些作者喜歡寫劇本時用廣東話,它的抵死、幽默及一語雙關,要翻譯成普通話字幕實不容易。一般的翻譯人員只能把台詞翻成語體文,厲害的翻譯更要把它翻成普通話對話。字幕操作員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只要順着劇情,演員開口說話時,輕鬆按鈕把字幕字卡彈上投影幕便可。非也!現在的導演要求越來越嚴格。以喜劇為例,字幕太早彈出便破了梗,太慢彈出第二個梗又追不及,就算是出字幕時間剛剛好,也要有那種百分之一秒顧及觀眾看字幕及看畫面時的同步感,有時更要緊貼演員說話的節奏、間斷、動作,甚至舞台光影來決定甚麼時候彈出字幕,字幕操作員可被視為隱形的演員。導演設定了演出的節奏,演員去執行,但這些執行往往牽涉燈光、音樂及舞台結構的變化,於是控制這些變化指令的執行舞台監督,他的節奏要和導演同呼同吸,也是一位隱形的演員,而字幕操作員也擔當相同的位置,其難度和重要性不容忽視。
關於字幕,在首爾一個劇場曾經有不錯的經驗。觀眾進場前可以取一部平板電腦來看字幕,觀眾座位椅背較高,可以把平板電腦掛上前面的椅背,也可以雙手拿着它,字幕便在平板電腦上顯示,視覺距離由自己控制;但缺點是在你面前常常有一塊發光的物件,如果演出需要整個劇院全黑,也會遇到無法關閉平面電腦光源的問題。
如果不用字幕,還有其他方法嗎?三十多年前香港邀請了莫斯科藝術劇院演出原汁原味的《海鷗》,是文藝界的大事。當時特別用了即時傳譯的方法,觀眾配備耳機,但傳譯員不是普通人員,而是來自香港的青年演員,讀台詞的感情特別濃厚,聽聞當時負責讀的是著名演員陳麗珠和劉雅麗。有朋友看過其中一場,演員讀着讀着,突然哭了起來,因感情太投入了。不過聽着舞台上的俄語,又聽着投入的廣東話,效果對我來說是有點怪怪的。現代科技發達,現在去旅行時已經常用語音翻譯器材,或許將來在劇場中帶着耳機,已經可以聽到由人工智能模擬的配音。不過即使真的發展出這樣的設備,我也情願看字幕,聽演員真實的聲音。劇場最重要的是現場感,演員借着聲音和語言的力量去演繹角色,聲音和肢體的同步,是整個表演藝術不可分割的部分。不過你可能會說,如果將來人工智能連這些都可以模擬,那你聽不聽?我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