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音響
如果不是朋友提起,也未必留意剛過去不久的“香港高級視聽展”,不是因為已“退燒”,只是熱情不足以驅使我赴香港花百元入場,貪求那張音樂上乏善可陳的唱片及見識那堆“高級”影音器材。
所謂“發燒唱片”,就是錄音突出的唱片,如展示低頻如何深沉、高頻如何清脆、瞬變如何凌厲,或動態有多大等等。至於錄音有多大程度反映現場感、聲音如何傳神,多未能躋身發燒唱片製作人的優先考慮範圍,所以,以炮製發燒唱片為前提來錄音的話,往往考慮音樂如何能發揮音響效果。配器編曲受影響,錄音的手法也可能會刻意誇張,感覺並不自然。音響展的入場唱片,必然發燒,估計沒有多大音樂上的可聽性,至於音響性方面,是否屬高質錄音,則見仁見智。
相對錄音,在另一端的重播系統,同樣出現聲音標準迥異的問題。現代音響似乎已越來越偏離初衷,原來的“原音目標”已變得模糊,走火入魔者更堪稱達到藝術境地,簡直跟音樂藝術互相輝映。可能為同一目標競賽多年,一方面發現不易接近目標,另一方面發現另闢蹊徑更有利可圖,在越來越商業化的社會,廠家自然會追求音響上的分別。跟別家有分別,換言之跟初衷越離越遠,百花齊放之下,音響迷的選擇多了,容易患上選擇困難症,因為我們已不知道自己應追求哪種聲音了。
音響作為興趣無可厚非,沒有人可以硬塞一套音響原則讓所有人都跟隨,但今時今日在音響上獲得樂趣,似乎不再像我年輕時般容易。廠家多主打高級音響,索價動輒數萬至百萬元不等,與其見識在價格及音效上都高攀不起的器材,我寧願對着家中那還可以的老舊音響,甘心當個音響啃老族。
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