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裏的個人空間
過去半年我在北京某大學學習,在課堂內容方面,澳門和內地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大學生活卻截然不同。
對於沒有經歷過長時間集體生活的我來說,最難適應的是住宿舍。和澳大的“豪華雙人間”不同,那所大學的宿舍大多是六人間,木板床,上下鋪,獨立衛浴更是奢想。聽說新校區會改成上床下桌四人間,可惜無緣享用了。北方老牌的大學以上下床六人間為主,有些甚至是八人間,江浙滬一帶會好一點,基本上是上床下桌的四人間。說回我在北京的宿舍,在看到房間後,立即打開淘寶下單了一套床簾。入住的第一天,床簾還未送到,那晚我切實體會到有多年宿舍經驗的好友所說的“沒有床簾猶如在祼奔”的感受。
我非常需要私人空間,在澳門時把門關上,房間就是我的小天地。但在異鄉,偌大的校園裏,我竟然找不到一個適合獨處的空間。即使在廁所,也會聽到隔壁廁格的交談聲。校園裏唯一一個做到與外界隔離的是位於教學樓內的靜音艙,但數量極其有限,其設立目的是給同學面試、開線上會議,好像和我純粹想自己待着的需求不太匹配,也不太好意思霸佔同學的學習資源。
因為要上課和實習,我待在宿舍的時間不多,於我而言,宿舍只是睡覺的地方。縱使我和室友們關係不差,沒甚麼矛盾,但只要在宿舍,床簾必定是緊閉的。那空間實在是太小太狹窄,導致我經常往外跑。一天之中,最讓我得以喘息的時刻,竟是獨自在校園裡散步的時光。儘管無數身影擦肩而過,只要戴上耳機,讓思緒飄散,我便能夠擁有一段私密時光。
大學空間資源有限,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十分重要,有時候也會想有一個私人空間去沉澱思緒或發洩情緒。但很遺憾,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嚴重缺乏個人空間,只能期盼將來社會能提高對大學生個人空間的重視,改善大學的住宿、生活環境。
童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