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的戰爭與和平
今年二月二十六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談到俄烏衝突時,明確地指出法國不排除派兵前往烏克蘭的可能性,引起了輿論及歐盟友邦甚至美國的巨大震動和爭議。其實早在幾天前,馬克龍在愛麗舍宮客人面前,一杯威士忌在手,據媒體報道說還“神氣十足”的肯定說:“無論如何,在來年我將不得不派軍隊去烏克蘭的敖德薩。”法國媒體說,經過俄烏兩年的衝突,馬克龍領教了普京的强硬。
回顧二○一七年五月,剛登上法國總統寶座不久的馬克龍,在巴黎凡爾賽宮高規格的接待了普京。對於普京來說,這次他來到凡爾賽宮,是重溫三百年前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沙皇彼得大帝的足跡。一七一七年,四十歲的沙皇彼得大帝拜訪了他一直嚮往的法蘭西,還抱了只有七歲的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五世。相信特別是普京,也包括馬克龍,在凡爾賽宮大廳一起欣賞這幅十九世紀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油畫時,會有無限的遐想。當年的普京已經六十多歲,面對這位坐直升機上位的不到四十歲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是不是也有好像三個世紀前彼得大帝在凡爾賽宮的心情呢?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戴高樂將軍因北非阿爾及利亞危機重返政壇。他成功修憲把會議制改爲總統制鞏固了總統的權力,也開啓了戴高樂主義(就是法國必須成爲獨立自主强權的)政治觀點。國家的經濟、軍事、外交不過度依附於某個强權大國,以防在與國家利益不合的國際環境下,法國不會受制於人。
首先是國防,法國至今是歐盟唯一有一套自成一體的軍工産業,而且還擁有核武器、中程導彈及核潛艇和能攜帶氫彈的陣風戰鬥機,也是歐盟內唯一擁有二十多萬正規軍的國家。其次是獨立的外交觀,提出著名的“緩和、諒解、合作”三部曲,和當時的美蘇兩個大國保持等距關係,也是早在一九六四年以“中國本身的龐大、它的價值、它目前的需要和它將來的廣闊前途,使得它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三是促進法德和解並創立歐盟,最終達成歐洲的一體化。
二戰以來,世界地緣政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戰後早期的兩大霸主之一的蘇聯已經在三十年前崩潰。而戴高樂嚮往的歐洲一體化,似乎因爲今天德國後繼無人而失去了動力。馬克龍年輕得志,幾次在克里姆林宮主人面前,就像三百年前抱在彼得大帝手上的路易十五,是個沒有見過風浪的孩子。但在二○一九年馬克龍說北約處於“腦死亡”狀態,呼籲建立一支歐盟軍隊,可說是當今戴高樂主義的延伸,也可以解讀爲馬克龍深感弱國無外交,幾次和普京碰面時,深感雖然俄羅斯的GDP比不上比法國還小的意大利,但對政治鬆散的歐盟來說,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俄烏戰爭經歷了兩年,雙方都陷於苦戰中,也遭遇明顯損失。從這個觀點看,馬克龍認爲俄羅斯的潰敗可能指日可待,說說派兵去烏克蘭又何妨?這把不想捲入戰爭的北約成員如美國和德國急壞了。俄烏戰爭很快就成爲過去式嗎?馬克龍似乎已聽到和平會議上,一邊喝白蘭地,一邊重塑國土的喧鬧。
陳增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