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發生兩宗世界大事
由北約運送武器的速度,可解讀北約東擴到俄羅斯家門。普京曾數度要求讓俄加入北約而被婉拒,步步進逼下,俄忍無可忍,出兵“教訓”烏克蘭,嘗試用武力迫使這昔日手足保持中立——無需選邊站,左右逢源便可。
俄烏戰爭的前因在二○一四年發生了兩宗世界大事:親俄的烏克蘭總統被推翻,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
當年,在美西方攪局下,烏克蘭西部親西方與東部親俄羅斯的勢力越發不相容,終於發生了顏色革命,議會彈劾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指他下令開槍鎮壓示威者(亞氏否認),亞努科維奇逃到俄羅斯。來自說俄語的烏東地區的亞努科維奇之所以被推翻,是因為他主張加入俄羅斯的經濟聯盟而非歐盟,因為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年貿易額比與歐盟的大得多。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後,俄羅斯隨即吞併被赫魯曉夫撥歸烏克蘭的原俄土克里米亞。克里米亞是俄羅斯黑海艦隊母港所在,每年要向烏克蘭繳納以億計美元的租金。在俄羅斯看來,向一個致力去俄化的國家繳納艦隊母港租金,在戰略上絕不靠譜。
世事往往以成敗論英雄,以成敗論對錯。假如戰事按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版本演到結局(就住打也會贏),很快就會結束,烏克蘭將“回歸正道”,不再和俄羅斯敵對,善待國內俄語少數民族。現實戰果不如普京想像的美好,閃電戰變持久戰,打了兩年多,三敗俱傷(俄烏與歐盟)。烏克蘭經濟盡毀,俄羅斯受西方嚴厲制裁,無法正常國際貿易,復失去歐洲能源市場。這回衝突的戰場在歐洲,歐盟經濟受地緣政治拖累,資金流失,又喪失了俄羅斯穩定而廉價的能源供應,對工業造成沉重打擊。
(美“三加一綑綁法案”透視 · 十三)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