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廣東
酒席桌上,有位曾在廣州工作多年的朋友說了個繞口令。他先用普通話說“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然後用廣東方言複述,聽起來就像是母雞下蛋後的叫聲,逗得大家險些噴飯。
坊間流傳過一個段子,說廣東人好吃,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坦克,只要能下口的都會拿來吃。還有個段子說,有個外星人降落廣州,見者欣喜地說,這個東西沒吃過,可以拿來煲湯啦。
廣東人好吃不假,卻沒有這麼誇張。靠譜一點說,中國四大菜系就包括粵菜。你看鬧市中的餐館,少不了粵菜的舖面和招牌。我曾去過廣東,有名氣的地方基本走了一趟。儘管方言聽不大懂,但對廣東人的殷勤與熱情記憶猶新。
在我的知識庫存中,廣東文化淵源深厚,歷史文化名人很多。遠的如冼夫人、張九齡、袁崇煥、黃遵憲等,近的如洪秀全、容閎、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等,都曾為中華的文明進步作出過重要貢獻。下南洋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在與當地華裔共同開發南洋的過程中,也曾留下過可歌可泣的佳話。
在文學藝術方面,廣東人也是卓有建樹的。前些年,港台影視劇中的插曲,除了閩南話就是粵語。有些主題歌傳播和影響面很廣,如《上海灘》、《追夢人》、《鐵血丹心》、《萬里長城永不倒》等,至今傳唱不衰。
追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作為廣府文化的代表和絲竹八音的傳承,廣東音樂曾風靡過很長一段時間,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進入四十年代後,有些名曲因成為國宴迎賓音樂而被譽為“國樂”。代表性曲目如《彩雲追月》、《步步高》、《平湖秋月》、《旱天雷》、《柳浪聞鶯》、《雙聲恨》、《雨打芭蕉》、《倒垂簾》、《賽龍奪錦》等,情趣高雅,悅耳動聽,但凡有點閱歷的人,對這些樂曲應該耳熟能詳,記憶猶新。
廣東知名演員鄺健廉(藝名紅線女),自上世紀四十年代就活躍在粵劇舞台,一生出演過大量粵曲劇目,被譽為粵劇紅派創始人和粵韻流芳的傳承人,其代表作有多部被拍成電影,在全國範圍內饒有影響,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
我年輕時讀過的近現代文學作品中,印象比較深的有楊沫的《青春之歌》、劉流《烈火金剛》、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周立波的《林海雪原》、梁斌的《紅旗譜》等,還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歐陽山的《一代風流》,而歐陽山則是廣東籍作家群中出類拔萃的代表人物。另外,只要有點文學常識和閱歷的人,對陳殘雲、秦牧、草明、碧野、蘇曼殊、黃谷柳、許地山、曾敏之、蕭殷等廣東籍作家應比較熟悉,讀過他們作品的人也不在少數。
我對廣東雖然了解不多,但也能感受到,僅用“吃貨”調侃廣東人有失偏頗。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文化淵源以及文明進步,不是一個標籤所能涵蓋的。坊間說笑沒什麼不可以,卻不能因此而產生誤解和偏見,甚至產生地域歧視之類的刻板印象。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