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澳門詩人茱莉亞 · 黃 · 甘
喜歡逛澳門各個大小公園的朋友,一定曾留意到公園裏面有圖書館。有些公園裏的圖書館是以“黃營均”命名的。黃營均年少時在澳門長大,後來稱為一名秘魯華商,經商一輩子到一九八○年代退休,後來回到澳門定居養老。黃營均也是一位慈善家,在一九九六年籌建圖書館,五間圖書館都設於公園內,晚年仍為澳門居民做出了功德無量的事情。我將要介紹的是黃營均的女兒,詩人茱莉亞 · 黃 · 甘(Julia Wong Kcomt)。尋遍網絡未能得知她的中文名字,所以只好暫時直譯成茱莉亞 · 黃 · 甘了,在文中我親切一點用“茱莉亞”吧。
也就是黃營均籌建圖書館的時期,茱莉亞開始寫詩。她首先發表了詩集《胖婦故事》(Historia de una gorda)已經開始獲得關注,其後出版了多本詩集,包括《佛陀最後的藍調》(Los últimos
blues de Buddha)等,她的詩愈來愈受到肯定。大概是受其本人的人生經歷所影響,茱莉亞的書寫主題皆與遷徙和身份相關。因為她與澳門有所關聯,她的詩常常被翻譯為葡萄牙語,但是英譯本比較少,遑論中譯本了。她最近一本英譯的詩集是《Bi-rey-nato》,為Jennifer Shyue所譯,發表於二○二一年,讓不懂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讀者有機會欣賞到她的作品。評論家稱這本詩集“邀請讀者進入清晰、朦朧、狡猾的超警覺感官狀態”,也有稱其“引領讀者進入離散靈魂的溫柔角落”。也許這本詩集最大的特點是探索存在於權力、愛情、語言、國家、身份等方面的二元對立。
讀茱莉亞的詩集,令我最意外的是她晚年對澳門的懷念。詩集中有一首無題作就是書寫這種情感。以下拙譯是根據Jennifer Shyue的英譯本所譯:
若我擁有二十朵風鈴草的清新,
我願帶着愛重新開始,在澳門
用葡語。
後鄉成為第二層皮膚。
奇異如祖母綠塔糖,
詞語與海軍藍聚集,
刺激恰當消化。
年鑒寫滿各式英語、
德語、西語。
心如何為新風景
騰出空間?葡語裏是否有吻?葡語
書寫了愛的哪一個部分?如何拔除
這詞彙表?
世界是一個迷象,連串釋放
冒犯的泡沫。
我看見一個可愛的小男孩,一個男人,看似
一片
人民的麵包。
我看見巫婆和艱深的舞蹈,
大洋洲一位鏽膚女子
若隱若現。
面前的是一個被許多聲音佔據的男人。
但這是另一個噩夢:巨塔
倒下,女人不能用一切語言
去愛,也不能
選擇所愛之人的國籍。
無法停止
無法忘記
無法愛你
若我生為穆斯林,
若我生為玻利維亞人,
我的母親不會如巨塔般倒下
(我不是來自山區,
我不會說凱楚亞語,
這一切都一樣,
無論是來自切本還是喜馬拉雅,
但人只有一個母親。)
母親
獨一無二。
這應足以讓海洋分開,
讓我可以一路走到澳門。
誠然,以西語書寫的茱莉亞會將澳門和葡語連結起來,而不是漢語。可是這首詩本身也反思語言的隔閡,例如詩人的年鑑上有各種語言,更寫到聖經裏巴別塔倒塌後男性和女性在語言、愛情和國籍上的差別。這首詩的最後兩句展現出宏大的視野,不難令人想起《聖經》裏摩西分隔海洋以引領猶太人出埃及的上古神蹟。只不過在茱莉亞的詩中,母愛讓海洋分開,讓她走過去的終點是澳門,這個她居住了四分之一世紀的地方。
宋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