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以色列的不神聖聯盟
當國際媒體聚焦劇變的中東局勢之際,同樣具有影響力的南亞大國印度,已於四月十九日舉行矚目的大選,到六月一日才結束,歷時六周,成為有史以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大選。
印度總理莫迪自視為全球南方的領導者,卻與南方國家的立場並不一致,例如以巴衝突。南方國家幾乎全都譴責以色列對加沙地帶不符比例的所謂“報復行動”,根本就是對加沙巴人進行種族大屠殺,莫迪竟選擇站在猶太復國主義者的一邊。
在國內,莫迪早被反對派視為印度教民族主義煽動者、極右分子。他在十年前第一任期上台不久,即對國內穆斯林社區進行大清洗,難怪他對巴勒斯坦穆斯林採取仇視態度。作為南方大國卻和美以兩國連成一線,這和印度反殖民主義的先輩們明顯非常不同。
一九四七年印度在聯合國大會上投票反對以色列瓜分巴人土地,到一九七四年首個承認巴解組織作為阿拉伯世界合法代表的國家,一九八八年又表態支持巴人建國,並長期和巴人自治政府維持緊密外交關係。雖然印度承認以色列國,但關係低調。
可是到了莫迪,他卻來了一個大轉彎,他除強烈譴責哈馬斯的“恐怖襲擊”,更第一時間宣佈堅決支持以色列。事實上,莫迪執政期間已逐步靠攏以色列,兩國軍事合作緊密,現在印度已是以色列最大軍火買家,佔以色列軍火出口總額的三成以上,共約二十億美元交易。因此,印度對聯大就加沙停火投票,印度不是反對便是投棄,絕不支持。如是者,印度在全球南方脫穎而出,變成以色列的新聯盟和戰略夥伴。
就今輪的以巴衝突,印度國內聲音兩極,不過仍以親以色列聲音為大,這由於無論印度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都充斥着對巴人的偏見和虛假資訊。而政府亦一方面加強打壓親巴人的聲音和行動,另一方面則大力宣揚,支持以色列將令印度躍升為世界大國,西方重要盟友,有利印度在全球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換言之,親以色列合乎印度長遠發展利益。至於印度的穆斯林,在莫迪眼中,卻是國家“毒瘤”,阻礙了國家發展,可說是極度醜化印度穆斯林社群之能事。
可是,南印度最大城邦喀拉拉邦卻成為莫迪最大的異見者,並且是親巴人的大本營。自去年十月以色列在加沙進行大規模襲擊以來,該城邦示威不斷,莫迪無法把他們的聲音壓下來。而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即使在其他邦分氣勢如虹,但一直在喀拉拉邦的選舉中敗北。
喀拉拉邦是穆斯林的聚居地?非也,但它卻有着左翼傳統,還是個社會實驗重要之地。該地區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推動民眾科學運動,由此令民生大有改善,因而獲得國際級另類諾貝爾獎的“優質民生獎”。它更是首個印度邦分推行參與式民主,也是首個邦分實現接近零文盲人口,教育水平為全國之冠,雲集了印度不少知識分子。
在這個背景下,加上喀拉拉邦在地理上最靠近西亞,歷史上和阿拉伯人又有不少貿易往來,因此不易給莫迪政府洗腦,並在以巴問題上發出挑戰莫迪的最大聲音,成為了莫迪的心頭之患。
張翠容(香港戰地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