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上帝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萬萬不能。”這句俗語道出了貨幣在現代社會中無可替代的地位。
在德國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的眼中,貨幣是現代社會的特殊產物,主宰着社會生活的一切——“金錢成了我們時代的上帝,貨幣齊一了所有人的本質,感官認知凌駕靈魂之上,現代人是一群沒有特殊性、帶着同一副面具的物體。”
在現今世界的資本流動中,貨幣幾乎成為估量一切的價值,使得所有事物都可用價格衡量並進行交換,甚而從交易手段變成終極目的,社會日漸庸俗,不再有“無價之寶”。在現代社會,銀行大廈巍峨高聳、恍若城市心臟,金融網絡滲入世界的每個角落、每個人的生活之中,頗似中世紀西歐世界的教會組織,人的一切感官知覺都與“貨幣上帝”息息相關。
“貨幣上帝”洗禮萬物的標誌便是一切皆可標價。按經濟學供需理論,價格為供應方和需求方對物品各自標價的重合點,即供需雙方達成一致的均衡價格。貨幣的增減,如何影響價格呢?正如一個天平秤,一面是貨物,一面是等值的貨幣,此時天平平衡。若貨物與貨幣等量增減,天平仍然平衡。然而當貨物與貨幣並非等量增減,天平會怎樣變化?如何影響經濟?
一種理論假設“貨幣如水”。想像將池中注入等量的水,各處水面將提升相同的高度。貨幣流到市場就迅速、均勻地淌開來,所有人雨露均霑、機會均等。同理,過量貨幣投入經濟與市場,不會增加商品,卻一定會提升物價的總水準。
另一理論認為“貨幣似蜜”。新增貨幣投放到市場後,像具有黏度的液體,如蜂蜜一般在流淌過程中或在某處黏成一坨,而後慢慢淌開。即是說貨幣增量以不同速度在各類資產或商品之間“遊走”,改變了不同種類的資產或商品之間的相對價格。相對價格的改變,對投資者來說就是新的行動機會。不過,即使出現市場跟風行為與投機狂熱,這也難以持久,因為“蜂蜜”流淌還將繼續,終究會大致均衡。但是,此時金融大鱷早已食飽肚腹了。
印鈔票轉移價值
換言之,貨幣和信貸供應量的變化通過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貨幣增量並不會在同一時間等量地作用於所有價格,而像是在水中投下一枚石頭一樣,會一圈一圈地擴散,因而增量貨幣會對經濟產生何種影響,取決於貨幣注入的方式和渠道。增發貨幣未必有利於所有人,相反這將會伴隨一個再分配過程。先獲得貨幣的人會推動商品價格上漲,產生通貨膨脹;而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通貨膨脹是對他們的一種掠奪。於是,通過經濟周期過程,完成了收入的再分配。
比如擁有印發鈔票權力的國家,可以多印鈔票隱形地向全民徵收通貨膨脹稅。雖然物價上漲了,但是國家只需印鈔票就可換購商品或服務,而一般人手中的鈔票數量未能相應增加,縮水部分的價值悄然落入國家手中。同樣地,能夠獲得信貸的大財團,因信貸額度而令手中持有貨幣增加,他們透過金融操作或投資大項目,推高通貨膨脹,而其投資盈利無疑大大跑贏通貨膨脹,因爲此類盈利實質依靠犧牲社會成本支撐,看起來經濟一片繁榮,人們名義收入也增加了,但人們必須工作更長時間、承受更多壓力、擔當更多責任、忍受攀升的物價,實際生活質素卻降低了。與此同時,中小微企也成為了大財團、大企業的“馬仔”,這比通貨膨脹稅更隱蔽地轉移財富。事實上,印鈔票僅僅轉移價值,是價值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轉移,是價值在政府和私人部門之間的轉移。
在通貨膨脹期間,依靠固定收入的階層,例如工薪階級、靠養老金和退休金度日的人,購買力降低,生活因此受到影響。通常而言,中、低固定收入且無自用住宅者,受通貨膨脹為害最重。更甚者,如果社會大眾普遍存有通貨膨脹預期心理,惜售、囤積、搶購、投機風潮四處蔓延,通貨膨脹會愈加嚴重,整個社會的經濟、金融活動失範,難以正常進行。如果此時經濟增長放緩或停滯,形成“滯漲”,人們的消費意願減弱、消費能力降低,爭相儲蓄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經濟預期轉差,企業投資也會漸趨保守,就業機會減少,失業壓力增加;經濟活動萎縮,財稅收入隨之而降,公共支出亦將削減。這會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巨大衝擊。
財富奴役的困局
在投資界有一金句——全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奴役”其餘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是靠肉體奴役,也非精神奴役,而是財富奴役。財富奴役是對物質財富不現實的期許所誘發的精神桎梏,在拜金主義和物質享樂的驅使下,多數人甘願為巨量財富的所有者提供體力和腦力來換取少許財富。這種心甘情願的奴役,沒有加害人,只有受害者。那百分之一的人掌握全球一半財富,他們利用手中財富營造出一種“態勢”,讓“窮人”永遠都在起跑線上打轉,在經濟繁榮遮掩下的通貨膨脹就是手段之一。富人並沒有剝削,也沒有強迫,但他們是圍棋“聖手”,看似非常公平的開局卻讓剩下的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疲於奔命,即使是為了基本的住屋需求,也必須與地產商和銀行簽訂契約,先做一輩子房奴,為之辛勤工作數十年。這種無可奈何的感覺無處不在、無力可施,仇富嗎?可是正義並不站在己方,因為他們設定了一個人人自願、主動加入的棋局。
也許有人建議限制財富奴役,減少為富不仁的現象。然而針無兩頭利,這勢必強化政治控制,甚至形成政治奴役。人們會認為經濟失敗的原因是國家權力不夠、無法有效推行政策目標所造成的,這樣的感覺會使大眾萌生中央集權的期盼,並支持政治強人攫取權力。
這類歷史經驗比比皆是,相較於溫和而隱蔽的財富奴役,政治手段顯然激烈許多。因此不少人都寧願選擇接受“貨幣上帝”的宰治,對於“貨幣上帝”的代理人——富人們的財富奴役,也就無話可說了。真正弔詭的問題是,如果人們不將一切繫之於貨幣,又繫在什麽身上呢?除非物質和貨幣不再成為當下時代的魅惑與信仰。
雲山(文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