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之佛
近日,網上一位精通古代詩詞的五歲女神童,在比較蘇軾與王維這兩位大詩人時下了這樣一個驚人的評語:王維修自身之佛,蘇軾則是度眾生之佛。
蘇軾與王維確也真像是相隔三百年的孿生兄弟,他們在人生道路和文學創作上有許多共同點。王維以儒家聖賢的標準入仕出世。他中歲遭受挫折,以道家的無為獲得心靈的自由、寧靜與祥和。向佛之後,王維雖未出家,但與出家人無異,萬事不關心,一切皆空。蘇軾則“即便做一個不得志的凡人,也要改變世界”。我們後世所記得的蘇東坡,記得關於他的趣聞軼事,似乎帶給我們的都是愉悅快樂。實際上,縱覽蘇東坡的一生,他屢遭貶謫,歷盡坎坷,並沒有多少快樂的資本。蘇軾最可貴之處,就是他在不得志、遇磨難的時候,從來不放棄理想。無論在哪裡,無論遇到什麼,蘇軾都能擔起一片天,總有一番作為。即便在垂暮之年被貶海南島,他也能在天涯海角辦起學堂。之前海南從未有人進士及第,但在蘇軾北歸不久,就從他的學堂裡走出了第一個“大學生”。
蘇軾曾向莊子求助,也喜歡談佛逃禪。學道,他不是無所作為;向佛,他在佛中得到悲天憫人、利生愛民的凡人之心。當地方官,即使是貶謫偏遠,蘇軾總會為百姓謀利益,興修水利,興辦教育;每遇天災人禍,他都守在救災第一線。惠州蘇東坡祠門口對聯寫道:“斯文垂粵海,此地配韓山。”教化一方,蘇東坡和韓愈一樣,贏得廣人的最高評價。
林語堂曾說,要是交朋友,他不要李白,不要杜甫,就要蘇東坡,因為他知人間冷暖,重情重義,熱愛生活。也正如五歲萌娃所說,蘇東坡化風雨為甘霖,施大愛於眾生,更加令人尊敬。
石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