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棟篤笑想到教學的若干事
年初四姨甥女邀請筆者去看脫口騷(港澳稱為“棟篤笑”),內心有些緊張,因為自己的普通話不濟,再加上現場表演沒有中文字幕,怕自己沒有辦法理解箇中笑點。筆者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棟篤笑,最先接觸的應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黃子華的《娛樂圈血肉史》和《拾吓拾吓》。其後在英國讀書時,每周總會守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頻道Channel 4 的棟篤笑節目,當時的Jimmy Carr便是我喜愛的一個。棟篤笑以幽默、諷刺等手法展現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荒誕之處,引發觀眾共鳴並能從中感受到歡樂,因而筆者也常常在笑聲中思考人生與社會。
事前姨甥女特別說明,演員都不是在視頻中經常看到的熟悉面孔,生怕筆者會因此而失望。但筆者對此回應說,棟篤笑最有威力的地方是“對事不對人”。簡單而言,觀眾更關心的是內容是否言之有物。當然,由知名演員演出肯定是會加分的,但評論一場棟篤笑是否成功,主要看他們的“梗”是否出彩。
節目完結後,姨甥女問我是否聽得明白以及喜歡哪一位演員的表演。我跟她說,趙曉卉和毛豆都很不錯,雖然毛豆的語速對於我來說具有挑戰性,但總體上我還是能猜到他想表達的內容。喜歡這兩位表演者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是選材很生活化,且突出了現時社會中一些具爭議的現象,例如買房子、剩女的問題,便較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投入。至於其他的演員,或許不是他們的表演和腳本的問題,可能更多的是他們對於澳門場的策略問題。此話何解?這樣說吧,或許這些表演者在內地已經擁有很多的粉絲,而且可能是忠實的跟隨者,所以這些粉絲觀眾對他們曾演出的節目都瞭如指掌。換句話說,只要表演者說A,觀眾都能說上B之類。但是這一場節目是由多個不同的表演組成的,也不見得觀眾是所有表演者的粉絲,對嗎?那麼,問題就來了,當一個表演者用他/她跟自己粉絲的溝通方式去演說時,不是他/她粉絲的觀眾就會和該表演者之間產生很大的距離感,甚至是感到莫名其妙了。也有的情況是,表演者所觸及的主題是有深度的哲學問題。這並非不好,只是在結尾時必須要淺出,且因應多元觀眾的層面而使用不同的演繹法,這也就是筆者所說的策略問題了。
棟篤笑和教學有許多共通之處,都是由一個人引領一群人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學生的共鳴是活動參與的前提。特別是棟篤笑在腳本設計方面的精密度值得教師學習。例如,在何處插入笑點、引起觀眾怎樣的反應等,這給教師在課堂設計上提供了很大的啟發。當然,若教師能在課堂中加入幽默元素,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打造輕鬆的學習氛圍,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這種創新方式可能會產生出乎意料的成效。當然,如果能請到棟篤笑的演員與教師們分享如何構思創作,或許對教師課堂設計和互動帶來啟發呢!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