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橫琴舊聞
新聞學論及新聞價值大小時,有一個尺度是其與受衆的接近性。簡單地說,就是受衆一般最關心與自己最接近或相關的信息,其次是較為接近或相關的信息。這很好理解,澳門居民最關心本地新聞,然後是地域相連而與關係緊密的珠海新聞,當下則集中於珠海的橫琴,因為那裡已成為粵澳深度合作區,所有變化都和澳門息息相關。
真是很巧,我這個澳門居民一周前在上海圖書館翻閱天津《大公報》查核史料,翻到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日那天要聞版,突然看到“橫琴島”三個黑體標題,還有小字副題“葡兵侵佔說不確”。新聞篇幅很短,抄錄如次:“(香港九日下午十一時專電)澳門馬警備司令談,報載葡兵侵佔橫琴島及葡警扣留中山測量員儀器一事,完全不確。橫琴島剿匪必須互相照會,數十年來均如此辦法。中山測量員因所攜憑證係華文,警員需翻譯後始能審察,故稍阻礙,並非扣留,已飭該員將儀器領回。”原文是頓號一頓到底,抄錄時為方便閱讀而改用新式標點。
以字數論,這無疑是短新聞,甚至可稱簡訊。但讀罷咀嚼再三,覺得信息量不小,至少有以下五點。一是澳門與大、小橫琴島毗鄰,歷史上關係密切,澳葡政府管治時期也不例外。二是葡萄牙人以租居為名蠶食澳門土地後,似欲染指橫琴,不然中山的測量員到轄地測量,何以被葡警扣查?三是葡警這一舉動引發報紙有關“侵佔”的報道,極其敏感,以致澳門警備司令需作澄清。四是香港記者就此發出專電,遠在天津的《大公報》刊登在要聞版,顯示事情因涉領土問題而不尋常。五是中山派出測量員到橫琴作業,當是為了獲取地理地貌數據,屬於規劃和建設的前提條件。總之,事件本身微妙,但未導致更大的糾紛,可謂虛驚一場。
早期《大公報》在天津編輯排印發行,讀者以當地及華北地區居多,銷至南方較少,華南大概稀有,但該報在各地廣聘特約記者,新聞來源廣泛,連南國邊陲一角的這件事也不遺漏。從這則短訊標題,可以看出當年愛國報人的新聞敏感,而通篇讀來,對那個年代的橫琴也有所了解。
九十年過去,早已“換了人間”。這期間,人民共和國建立,澳門回歸成立特區,一洗數百年被外國侵佔的耻辱,從此融入國家改革和發展大潮。先是澳門大學喬遷橫琴,再有粵澳中醫藥園區建成,直到規劃設立粵澳深度合作區,橫琴逐漸成為澳門居民投資營商、求學就職、居住休閑的新家園。從本月一日起,橫琴實施分線管理封關運行,標誌着澳門、橫琴一體化進展邁出極為重要的一步,對澳門堪稱一個大新聞。清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編纂的首部澳門方志《澳門紀略》有言:“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氹仔、路環、大橫琴、小橫琴)離立,海水縱橫成十字,曰十字門……”澳琴地理上唇齒相依,如今深度融合,勢必發掘更多潛力,發揮更大優勢,繪出更新更美的畫卷。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