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保持距離的一百種練習
和某個當下的自己保持安全距離,是我們一直在練習的事情。
孩子年幼的時候,去誠品書店走了一圈,卻沒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進電梯前,他突然大哭起來。知道原委後,安撫了一下卻沒有成功,問他最想要的是什麼,他說:“一本書,我想要買到一本自己的書。”我從背包裡取出一本早前孩子買到的書。“咦,這個願望你早就已經達成了。”他擦乾眼淚,笑了出來:“我白哭了。”
青春期,由各種焦躁一刻組成。一不小心,就點燃身體裡的火。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父子之間,偶有爭吵。互不相容,彼此都冒煙,兒子要老媽評評理。“我知道你很難過,不過……”“不過什麼?”“剛剛你們的語言和對話方式,讓我覺得自己好像看到兩隻黑猩猩在互撞胸部。”因為語言與情緒被視覺化,他笑倒在地。理解這是無效溝通後,他找老爸“重來一次”。
“科學地”去理解、去認識自己與別人,是小孩教我“與當下保持距離”的一種方式。“兒子,同學反映,最近都不敢跟某某老師問問題,因為老師變得很兇。”“她丈夫前陣子離世了,你不能要求一個人在失去最愛以後,還要對世界像以前一樣很好。”在面對自己青春期的不堪,有時又非常賴皮:“我現在的大腦,就像是一個沒有指揮在場的交響樂團。”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從講大腦科學的書中看來的。“天呀,你敢講,我還不敢聽咧!”面對特殊,無論是特殊的人格或時期,“講出來”對有些人來說,就像是拿着一把劍在揮舞。我們聊過這樣的事情,所以聽到我這麼說,孩子尷尬地笑了起來。
從知識層面去了解自己,到成為“生的智慧”,看來還有一段路要走。好吧,我們畢竟已在這路上。
川井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