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
與外國有狂歡節、萬聖節、潑水節和五彩節等充滿熱鬧氛圍的、參與者都是主角的節日相比,中國傳統節日似乎文靜得多,大範圍互動也較少,最熱鬧的新年放煙花燒炮仗也因危險而式微。其他節日也是一般民眾看的(看演出)或擠的(逛景點)時候居多,使得我們對傳統節日產生一種若即若離之感,對一些人來說,節日甚至成為履行人情世故的包袱。
兒童,可以說是傳統節日的傳承者了,沒有他們的話,我相信最少有一半成人都不會過節。只是兒童也有偏好,同是新曆十月前後的節日,現在的小孩更期待扮鬼扮馬的萬聖節,而在石屎森林裡費煞思量找地方賞月,玩着趣味大打折扣的電子“燈籠”,吃着味道奇特的月餅的中秋節,反而沒那麼熱衷了。
因此,除了兒童,傳統節日的氛圍,竟還得靠商業來保留。要不是五花八門的粽子充斥市面,要不是提早兩三個月就有月餅廣告,要不是電視老早就兜售賀年廣告套裝,端午節、中秋節和新年的氛圍就會寡淡得多。
不過,所謂的節日儀式感,也不一定完美、美好,或盡興,有時節日所帶來的遺憾與缺陷,也是儀式感的一部分。
小時候農曆新年玩爆仗利市,中秋節玩燈籠食月餅,年復一年的聖誕節盼望聖誕老人出現是儀式感;年長後中秋節月餅送來送去最後回到自己手上,年糕到正月十五還未吃完醮雞蛋翻煎加工,聖誕節交換禮物將一件自己沒用的東西換來一件也是沒用的東西是儀式感;以至於寒夜萬家鞭炮聲響自己一個愁悶寂寥,單身狗在情人節時網絡關機,已看化紅塵的大齡單身人士新年期間外遊避年,這些也都是儀式感。
沒有這種種儀式感,人生歷程就空白得多。當然,雖云各種不怎麼美好的經歷也是儀式感,但還是等兒童長大後自己去品嘗吧!為人父母者,無論如何還得與E人兒童們,共同營造美好而愉快的節日回憶。
(二之二)
太 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