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2月11日
第B08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回望青洲興衰事 重展濠鏡風采時

《澳門青洲山》 作 者:李業飛 出 版 社: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2023年9月

回望青洲興衰事 重展濠鏡風采時

我和青洲山是有些緣份的,這份“緣”起於李業飛先生三年前開設的一場講座。彼時的我正值畢業之際,受師長盛邀,回母校聽講,感動於李先生對青洲山研究的執着。猶記得,講座前我與先生交談,談及現今青洲山荒蕪,被稱作“垃圾山”,先生眼角似有淚光;講座上,先生極力展現青洲風采,試圖激發澳門青年與青洲山百年興衰間的情感共鳴;講座後,我亦有幸得先生贈書《煙雨青洲四百年》,拜讀後為先生堅定守護澳門文化的態度動容,我也漸漸靠近了青洲山的世界。

我與青洲山是有些距離的。在澳門居住多年,我遺憾從未有發現青洲山深厚底蘊的自覺,卻有追逐青洲山百年功與名的熱忱。恰逢李業飛先生新書《澳門青洲山》出版,喜不自勝,奈何人在京城,未得機會當面慶賀,便托師長郵購一本,讀完後深受觸動,便就有了這篇文章。我時常覺澳門太小,在不足三十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居住了六十多萬人;可澳門又很大,它的文化內核包羅萬象,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也絕非隻言片語所能理清。在閱讀過《澳門青洲山》後,我依舊感到慶幸,慶幸還有這樣一群真切熱愛着澳門文化的學者——一套“澳門知識叢書”,讓眾多澳門居民有了重新審視自己家園的機會,也讓世界重新發現了這座現代化“賭城”的文化光彩。

青洲山沉默地矗立在澳門西北角許多年,但它並不孤獨。《澳門青洲山》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後人對它曾經光輝的肯定,作者李業飛先生是我認識青洲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導師。在這部薄薄的文化專著中,我讀到了青洲山歷史被遺忘的失落,更讀到了一份澳門學者致力揭開青洲山神秘面紗的熾熱之心。若說《煙雨青洲四百年》帶給我的是“青洲山竟有如此歷史”的思想衝擊,那麼《澳門青洲山》讓我感受到的就是一股對青洲山的永不凋零的愛意。回想兩年前,本人在書寫畢業論文時曾到青洲附近的花園請教老一輩人關於青洲山的事情,“不記得了”、“它好像很久以前就是這樣了”是我收到的最多的反饋。這使當時的我十分失落,亦曾自問自己是否在做一些無用功,因為有關青洲山的記憶似乎早因時間流逝與長期封禁而遺失。

如今,“青洲煙雨”的波光瀲灩雖成絕唱,但“岏巑薈蔚,石氣凝青”;“波蕩堤邊,狀若銀台”卻永久地記錄着前人對青洲山美景的眷戀;那面印證中國官民勇於抗擊外來勢力,捍衛國家土地主權的石碑雖尚無蹤跡,卻始終被鐫刻於史書,時刻警示我們以史為鑒。不同於眾人記憶中的單薄,《澳門青洲山》極致體現了青洲山歷史的厚重,矗立山間二百載的避靜院的凋零、中國首座水泥廠的榮辱興衰、抗日期間中國民眾遷徙青洲的同仇敵愾、澳葡時期不可跨越的軍事“禁區”與軍用遺跡……這些遺留無論在精神還是在物質上都意味着青洲山歷史的從未消散,或者說,這座不顯眼的小山之文化承重本來就是我們所難以估量的,故我們何以將之忘懷?

可在另一面,我又始終對青洲山保留着一絲遺憾。明明它的底蘊那樣厚重,卻鮮有人知。在我看來,探索澳門文化內核的工作在於褪去“東方拉斯維加斯”的華麗外衣,《澳門青洲山》等書所擔負的就是這樣的重要任務,它讓世人看到了不一樣的澳門!作者李業飛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地研究與宣傳青洲山歷史文化。他時常與我分享在山上拍攝到的景色、有關青洲山發展規劃的新聞,而我也樂於看到這座曾經的“垃圾山”一點一滴的改變。在與先生的每次溝通中,我都能隔着屏幕感受到先生的情緒,一種源於內心的沉澱多年的興奮——從《煙雨青洲四百年》到《澳門青洲山》,多少壓力,多少不甘,多少惋惜……我至今仍舊記得,當年講座上,先生提到被颱風“天鴿”摧毀的百年血桐時的表情,提到青洲山因難以釐清的土地權屬問題而無法被全方面覆蓋保育時的失落。我想,這份興奮,這種壓力、不甘、惋惜便是支撐李業飛先生青洲山研究的信仰。

我或再也不能忘記青洲山了。因李先生的引導,我認識了青洲山,並讓其成為我人生重要階段的重要記錄。記得我在自己畢業論文的“致謝”中曾留下這樣一段話:

“我很慶幸自己能夠以澳門居民的身份探討澳門青洲十七至十九世紀的發展史。記得曾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題目做畢業論文?我說,或許是因為不忍這段歷史被淡忘吧,即使只有一個人記得,也終是未被遺忘。作為澳門人,我與大家一樣,對澳門歷史有着本能的守護意識,也帶着一顆純粹的期待澳門明天會更好的心。”

合上《澳門青洲山》,“讓世界了解澳門,讓自己認知家園”等字眼映入眼簾。真正的澳門究竟在哪,它真的被我們看到了嗎?

在《澳門青洲山》中,我彷彿看到那座幾近被遺忘的小山,再一次地,閃耀在歷史長河中。

山 槻

2024-02-11 山 槻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19443.html 1 回望青洲興衰事 重展濠鏡風采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