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2月05日
第B11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Z世代的戀愛

Z世代的戀愛

國際上許多研究都指出,當前的Z世代(Gen Z)大學生,出生於一九九○年代後期與二○一○年初期,通稱“後千禧年世代”。這個世代由於多數成長於網絡盛行的年代,周遭充斥各式3C產品,在各方面都與之前的世代不同。這群人被稱作“網絡原住民”,在大量缺乏深思熟慮的“速食資訊”及“短影音”成長,面對社會步調快速且資訊超載,年輕人害怕錯過任何一條訊息,有着擔心落單的焦慮。同時內心又充滿浮躁與不安,如Barry Schwartz所指的“選擇悖論”的困境。每天都在做各種大小抉擇,包括:吃什麼?穿什麼?做什麼?因資訊太龐雜、選擇機會過多,導致一旦做出決定後,就會產生更多後悔、焦慮與壓力。生活中有太多的選擇,反而限制了個人的自由意志,造成額外的負擔,讓人陷入難以自拔的不快樂。

此外,Z世代也有以下幾個特徵,包括:表達直接且坦率、要求即時的回饋與具體獎賞、喜歡以最小的力氣與時間完成大任務、挫折容忍力較低、容易出現精神焦慮與憂鬱、不喜歡長篇大論的文字、倚靠先進科技、凡事都會上網查詢而不信任真人實事,喜歡住校外不願被規定束縛等。

相對於幾年前收到學生轉來的結婚照片,說是當年上我“性別教育”課程,在模擬約會作業中,迸出愛情火花,為模擬約會作出美好的見證。記得那一年,模擬約會出現了“政”在“交”的跨校案例。當時在政大,有一群修習“性別教育”的同學;在交大,有一群選修“習慣領域”的大學生,他們希望透過跨校模擬約會來學習男女的約會態度與技巧,加強兩性關係的互動信心與能力。在當時花卉博覽會期間,兩校出現二十對男女報名,於某個周末揪團進行“政在交往”活動,在花博各展館,體驗模擬約會的“做中學”。行前,他們努力去勘查場地、規劃當天流程、準備各種緊急應變措施。約會過程中,每個人必須克服與陌生人初見面寒暄的尷尬,重視穿着打扮與禮節講究,約會中的溝通與搭配,票券飲食等花費與分擔。還有,是否有人需要事先及事後接送?以及如何維持日後的聯繫關係等,都需要逐一克服。至於約會後的壓軸好戲,是繳交一分詳細約會報告與心得。

十年後,筆者在退休前,專為大一新生開設性別教育課程。上課開場中,我告訴同學:這門課需要師生共同來說生命故事。透過每周一個故事單元,進行角色扮演與劇情涉入,再挖掘故事中的性別議題。上課中,透過課前閱讀與個人網絡社交媒體的協助,完成課堂角色扮演與討論,議題從Me Too運動、兩性生心理發展,社會化中的性別角色,家庭、學校與職場中的性別差異,網絡世界的性霸凌與暴力,AI時代的性別教育,到婚姻與父母學等議題。

希望透過教學過程,能喚起學生個人的性別經驗與敏感度,進而學習與他人相處。當然本課程最大的亮點,是“模擬約會”作業,需要每個同學“實體”去交友與正式進行一場約會!

這一回,Z世代的模擬約會,多數同學會使用交友社交媒體找尋約會對象,他們會在上面PO文自我介紹,在網絡上等待良人。一旦媒合成功,會雙方商量約會時間、地點與內容等,比傳統約會形式還要爽快與不設防!Z世代對於約會,也免不了摻雜許多糾結與緊張。一位同學如此寫道:如今被網絡所佔滿的人生,連愛情都有網絡化的趨勢。許多年輕人都過着“缺少體驗的人生”。

這個年輕人現身說法,以為自己上大學後可以展開新生活,卻在大學課堂與社團中漸漸失了準,然後又變得和從前一樣“一個人”,沒有任何改變。他自述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與人交談,在網絡上也同樣不擅言詞,不會因隔着熒幕,就能夠在MSN或臉書活躍發表意見。在虛擬的網絡上乏善可陳,隔着熒幕,別人仍能看出自己是個比宅男還無趣的傢伙!

筆者最後問全班同學:以後是否願意繼續去模擬約會,許多人的答案是有條件的肯定,認為應該等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才有資格把另一個人,帶進自己的人生裡。

周祝瑛(大學教授)

2024-02-05 周祝瑛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18063.html 1 Z世代的戀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