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友之間的博弈
人有相似,物有相同,但如果畫有相近,兩位畫家又身處在同一年代,從題材、構圖、甚至畫中的主角,都有許多雷同之處,那到底是純屬巧合、抑或是兩人心有靈犀、甚至互相向對方“致敬”?
去年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曾舉辦一場重量級畫展“馬奈/德加”,雲集了兩位印象派大師的傑作,讓全球畫迷大飽眼福。愛德華 · 馬奈( Édouard Manet),法國印象派和寫實派之父,師承學院派名家庫圖爾(Thomas Couture)。少年馬奈常到羅浮宮和盧森堡博物館流連,亦曾遊學荷蘭、西班牙、德國和意大利,參觀當地的美術館,臨摹和研究各地名畫家的作品,尤其是從戈雅(Francisco Goya)丶委拉斯開茲(Diego Velázquez)等大師汲取藝術養份。埃德加 · 德加(Edgar Degas),同樣出生法國巴黎,比馬奈小兩歲,印象派畫家和雕塑家。他曾在巴黎藝術學院習畫,畫風深受古典主義畫派大師安格爾的影響。
對於藝術創作,馬奈與德加同樣追求創新。古典寫實派畫風,往往是對馬奈作品的第一印象。他之所以被歸類為印象派畫家,在於他的色調處理、意識形態、以至所畫的主題,都顛覆了當時寫實派的傳統思維,最經典的莫過於《草地上的午餐》和《奧林比亞》。德加則相對集中在構圖和人物描繪方面的突破,雖然普遍被視為印象派,但畫作時而古典,時而寫實,偶爾亦糅合浪漫主義畫派風格。
對研究藝術歷史的學者來說,上述相對模糊的歸類,全因馬奈和德加討厭墨守成規,而他們亦敵亦友的複雜關係,更是畫展的焦點所在。根據奧賽美術館,一八六二年,馬奈和德加首次相遇在羅浮宮,兩人不約而同臨摹着委拉斯開茲的畫作。除了創作理念相近,愛國情操亦是他們惺惺相惜的另一原因。跟其他印象派畫家莫奈和塞尚相比,馬奈和德加都曾經親上戰場,在普法戰爭中保家衛國。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這兩位各有千秋的大畫家,友情開始漸生嫌隙,一切都因畫筆下的風波而起。例如在一八六八年,德加曾經向馬奈送畫《馬奈和他的妻子》,但馬奈卻不滿妻子在畫中彈琴的形象,竟然直接剪掉該部分的畫布,剩下他自己躺在梳化上無精打采的樣子。德加亦不時指責馬奈抄襲自己的作畫題材。奧賽美術館就此在展館中,將兩人不少畫作並列,讓觀者自行評斷。
乍看之下,兩人對於場景(咖啡店、賽馬場、劇院)、人物(妓女、巴蕾舞蹈員)和女模特兒的選擇,都出奇地別無二致。不過奧賽美術館的導賞員則認為,德加對馬奈的指控並無實質證據,反而是兩人互相吸收對方所長,再融入各自的作品之中。他們之間的關係,亦因普法戰爭爆發後漸趨和好。馬奈病逝後,德加一直以行動支持,多年來買下故友的畫作共八十多幅,其中三十一幅,在“馬奈/德加”畫展中罕有亮相。
王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