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上線
澳門藝穗會的“
短劇匯演二○二三”,上周在沒有開放觀眾進場的情況下“圓滿”結束,六個戲劇小品風格各異,水平不低,參與者從八九十歲長者到中小學生都有,參與人數不計編劇也超過六十人。可是由於不設現場觀眾,過去觀眾席上“黃髮垂髫”的獨特現象卻不復再。
這項有二十多年歷史的非職業戲劇活動,近幾年來都在官方屬下場地如崗頂劇院和舊法院黑盒劇場中舉行,繼崗頂劇院進一步收緊使用規則——即使空置着也要等一台音樂演出借用,政府十年前曾經成功活化的舊法院黑盒劇場現在已關門、回收,海事工房二號又變成由博企管理不能借用,像“短劇匯演”這種主要對象為非職業戲劇愛好者(上年紀長者、在職人士和中小學生)的戲劇活動,看來已難以找到合適的演出場地了。
你可能說,澳門文化中心不是已增設了兩個黑盒劇場嗎?正如上文提及,三個場地的功能改變,換來兩個新的,看來是專業的劇場,但亦等於原本經常在上述三個場地演出的專、職業演出團體,將陣地集體轉移至那兩個“新黑盒”去,連這些能聘請職業行政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的團體都要身處場地爭奪戰中,何況那些沒有能力聘請行政人員、技術人員的非職業演藝團體?
這次“短劇匯演”只能借用一所學校的禮堂進行內部錄影,聽說稍後會將當中表現優秀的演出放在線上播放,作為記錄和傳播,從現場演出改為線上放映未嘗不是一個折衷方式。過去兩三年由於不宜群聚,很多劇場演出都轉為先錄製,後在線上播放,甚至有些作品還因此在創作上開闢出一種新的美學思考,可是鏡頭前演出與現場演出畢竟有異,想不到這種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在群聚活動恢復後,居然還要被迫進行下去,怎不叫人感慨?
(短劇匯演二○二三 · 一)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