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不完美的主體處境
內地一檔婚姻真人秀節目裡,其中一對夫婦因為女方向男方提出離婚而告終引起的謾罵,讓我見識了一個大型的女性規訓現場。兩人婚姻的最後對峙非常引人深思:是男方滔滔不絕而女方沉默不語。看到這裡,我看到的不是女方拒絕溝通,而是她嘗試很多次但發現男方無法溝通的絕望……不是一直講話就叫溝通,溝通是要聽到對方講了什麼,要理解對方講的話背後的含義,以及情感和願望。
這節目我是後來才看了一些,也開始理解為何男方能夠獲得那麼多同情,尤其是女性的同情。大概是因為,很多女性在現實中的選擇,還不如他,甚至差很遠。“而她卻還選擇了拋棄他!”
再者,很多女性都更容易代入被動的、無奈的、被傷害的,但在道德上更有優勢的那一方,是因為在婚姻裡,女性常常是被拋下的人,常常是被留在原地的人,常常是不被感激的人。比如一個女性與一個有女朋友或妻子的男性發生曖昧,陷入痛苦與糾結的困境,但人們在討論中幾乎都會紛紛代入那個妻子或女朋友的處境,因為那個角色是熟悉的、被動的、安全的,而且是在道德高點的。對很多女性來說,無法想像自己是關係的主體,可以追別人也可以厭倦、可以離開,她們只能共情被動的人。
一味熱衷討論“道德”,是我們的整個社會氛圍,這種熱衷程度讓人匪夷所思。只要有一個真人在眼前出現,就是對其審視、評判,且這種甚至大部分時候是針對女性。尤其是當一個女性回到鄉下,這種討論、審視會每天在你的耳邊迴盪。更可怕的是,母親們這樣討論別人的時候,也在不斷審視自己,並將之潛移默化傳達給她們的女兒。
但一個人在權力下位的時候,在被控制中,怎麼可能做到道德完美?
葛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