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11月08日
第C09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西窗小語)“贖罪日戰”以按兵不動博同情

“贖罪日戰”以按兵不動博同情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為“贖罪日戰爭”,是被以色列佔領了土地的敘利亞和埃及聯合發動的。

約旦因在“六日戰爭”中失去佔一半人口的土地,擔心再參戰失敗,會再失土地。而倘若約旦在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戰勝,應交由巴勒斯坦人管治還是交回約旦的問題,與埃及和敘利亞有異見,故不參戰。這場戰爭的誘因是以色列分別在西奈和戈蘭高地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又在蘇伊士運河建成龐大的碉堡系統,命名為“巴列夫防線”。

開戰時,兩國分別攻擊於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事頭兩日埃敘佔上風,阿拉伯士氣大振。之後戰況逆轉,第二周敘軍被迫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半島,以軍更越過原來的埃以停火線,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贖罪日戰爭”導致埃及領導人薩達特思維的改變:如果不能打敗以色列,只能承認它的存在;以色列亦意識到,在戰場上取勝一時,也無法確保未來在軍事上可以戰勝阿拉伯國家。

在雙方都有和平意慾下,一九七八年由美國斡旋,以埃達成了《大衛營和約》,翌年簽署《埃以和約》,埃及成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此後,埃及開始走遠離蘇聯影響力、傾向美國的外交政策。戰事結束後,阿拉伯各國對歐美和以色列的仇恨進一步增加。戰爭期間,中東油國利用石油為武器,對在“贖罪日戰爭”中支持以色列的歐美國家實行石油禁運,令國際原油價格,從戰前不到三美元一桶,升到接近十二美元。

“贖罪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色列雖然收到情報,但仍然按兵不動,放棄先發制人,等待對方攻擊。

(巴勒斯坦民族最終會消亡還是立國? · 六)

沈 實

2023-11-08 沈 實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00190.html 1 (西窗小語)“贖罪日戰”以按兵不動博同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