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成年子女的挑戰——失落與哀悼
陳伯退休前是中學校長,乃不少學生及家長心目中的優秀老師。退休後他為了幫輕子女,與太太輪流接孫兒放學,之後四個孫兒會在陳伯家中做功課,鄰居常常笑陳伯在家裡開學校。最近,陳伯因為孫兒在學校生事,趁着接放學時跟老師溝通。他認為這是善意的溝通,但老師卻跟陳伯的兒子反映,認為陳伯的意見不可行。等到陳伯兒子跟父親溝通時,陳伯很生氣,他覺得兒子不明就裡就幫着老師,不知怎樣還有一股辛酸湧上心頭。他難過為甚麼兒子不信任他,為了外人跟他意見不合。陳伯心想難道自己這麼不靈光,為甚麼兒子不接受他的想法?剛想到此,膝蓋又沒來由的痛起來,心想怎麼連身體都不爭氣,一齊欺負他。
隨着子女成長,從離開學校投入社會就業,到成家立室,父母的親職角色就開始不斷轉換及調整。在澳門,雖然父母及成年子女仍然住得很近,甚至會日日見面,但成年子女對父母的需要也不斷改變。父母面對着成年子女,不時會經歷失落的感受。例如原本子女只是叫陳伯接送孫兒,並不需要他負起教導責任,陳伯卻覺得:“因為子女認為自己教得比我好,他們不再如過往般需要及依靠我;以往子女很信任我,甚麼都跟我說,要我給予意見,但現在買房子、搬家或換工作都不再問我,是不是我上次給的意見沒有用,讓他不再信任我?”最讓父母揪心的,是子女為了其他人而跟雙親意見不合,那時候父母真的會懷疑子女是否愛別人比愛他們更多。
除此之外,邁向老年生活,每個老年人都要面對體力大不如前的失落,好像總有一些病痛伴隨着自己。他們不願意成為年輕人的負擔,但身體卻不爭氣;與此同時,老年人也會意識到自己心力/靈敏度衰退。年輕時的能幹,到現在簡單如在電話裡找一個訊息,都困擾了一整個晚上,內心非常懊惱。
只要我們到老人中心或公園聽聽長者們的談話,不得不承認上述的失落並非只出現在某些人身上,而是很多成年子女父母的經歷。其實,這些難過,是通過與成年子女相處的經驗,意識到自己失去了過去引以為傲的角色,以及拿手的本領。過去,父母認為子女之所以健康成長及事業有成,是因為自己的付出及培養。然而,當成年子女成功建立了自信及獨立的能力後,便不太需要父母的協助。這並非不信任父母,更多的是子女不捨得讓父母操心。成年子女在體力、心理旺盛中飛速的發展,相反父母卻在倒退。親職角色的轉換,並沒有明顯的截點,很多時都是發生了一些事件,例如陳伯及兒子的交談,才迫使父母思考自己應怎樣繼續陪伴成年子女。
各位成年子女的父母,如果大家遇到了與子女相處而難過的事情,可以先細心想一想,真正讓你難過的是甚麼呢?是否因親職角色的轉變所致?有需要時,大家應有勇氣地去哀悼這份失落,不要把自己快樂的權利交給別人,讓自己有機會重新獲得自在的生活。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