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遊
每逢寒暑假,就進入了旅遊旺季,其中,最為火爆的莫過於研學遊了。近年,各種各樣的研學遊以寓教於遊形式井噴而出、多不勝數。究其因,是與國家出台的“雙減”政策密切相關。“雙減”政策免除了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鼓勵學生在興趣愛好方面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由此,過往,每逢假期需要參加各種補習班的學生被解放出來,而各種研學遊活動則應運而生,並迅速市場化。
然而,火熱的研學遊卻良莠不齊、頻生亂象。除了價格昂貴外,名不副實是研學遊投訴最多的亂象。比如,有些以清北為噱頭的遊學團,實際上,連清北校園都進不去,只是在門口拍張照而已,何談提前體驗清北學習生活?還有一些研學團只“遊”不“研”,非以合格的專業老師在遊覽過程時給予團員啟發與輔導,而僅是由導遊帶團,與普通旅遊團無異。因此,不少家長反映,以遠高於普通旅遊團的價格,卻享受不到研學遊真正寓學於遊的服務品質,感覺是交了智商稅。
為此,國家旅遊局制訂了《研學旅行服務規範》,對服務提供方資質、人員配置、研學旅行產品與項目類別及標準等內容進行了規範。儘管研學遊有了法律規範,且《規範》要求承辦方應圍繞相關教育目標制訂研學計劃,可是,在實際執行中卻缺乏政府部門的實質參與。因此,《規範》的相關規定很難落實。
實際上,研學遊作為配合國家“雙減”政策的教育措施之一,其本身應具有準公共物品性質,而非純市場化。除了法律規範外,其供給還需要政府的適度參與。比如,政府部門可以在預算中列入年度性資助研學遊的經費,供遊學主體申請。又如,教育部門與其他部門合作規劃一些遊學的線路與項目,提供給研學遊主辦者選擇……
總之,準公共物品化是避免研學遊亂象、促進其健康發展的一個途徑。
婁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