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10月16日
第B15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為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三十年而作

為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三十年而作

破冰之旅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頂着冬季清晨的寒意,筆者從台北飛往香港,轉機到北京。抵達首都機場已近黃昏。帶着疲憊步下停機坪,抬頭望向北京灰濛濛的天際線,心中喊着:我終於來了!走進機場大廳,望着不苟言笑的海關人員,頓時沖淡了我內心的激動。從小聽着父執輩訴說大陸的壯闊山河,與一九八七年兩岸開放探親後種種團圓故事。對一個祖先來自福建泉州,在台灣土生土長、剛從美國回台任職的筆者,面對未知的神州之旅,必須收起情緒,對海關說明此行開會目的!看到機場大廳久候的接機同仁,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久違的老北京

開會空檔,我溜出海淀區新街口外大街的北京師大校園,那是三環。路上迎面而來是一群群單車車陣:每個人身上的藍布衫、藍長褲,一波波洶湧而至。大馬路中央,不時有冒着黑煙大卡車,呼嘯而過。我招手喚住一輛“微型麵包的士”,上車後司機告訴我每十公里十元人民幣,遇到同行者還可以分租,十分稀奇。下車時我給了境外人士專用的“外匯券”。在秀水街的友誼商店中,一個個穿着制服、不太搭理客人的售貨員,讓我知難而退。來到充滿熙攘人群的王府井大街,我換上一部人力三輪車,穿梭在胡同的巷弄,彷彿走進時光隧道中。

會議剪影

這回參加中國大陸第七屆比較教育研究會(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要歸功於北京師大顧明遠教授的邀請。我們在先前的世界比較教育會議中認識。這次,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比較教育”主題下,許多來自全國著名教育家如:張承先、王承緒、顧明遠、周南照、鍾啟泉等來主講。八十多位來自各地的比較教育學者、研究員同聚一堂。同時,頭一回有台灣代表參加,創下該會自一九七九年成立以來的首例。在會中,筆者有幸結識各地的學術同行,如:華東師大馬慶發、趙中建,華南師大馮增俊、盧曉中,東北師大饒從滿,華中師大楊漢清、歐陽光華,西南師大張詩亞、陳時見,陝西師大強海燕,北師大曲恆昌、曾曉潔等。當時還在讀博士的桂勤(首都師大),也充當地陪,與筆者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大學條件較為艱苦,晚上八點後宿舍即無熱水供應,幸好遇到住專家樓的師長,及時伸出援手,一解無熱水之苦。白天開會時,會場香煙繚繞,每人手持一罐熱茶,聚精會神地聆聽報告與抄筆記。會後吃飯、敬酒,氣氛熱絡。晚上許多人還會分頭拜訪學者請益。意外的,我這個來自對岸的人,很快成為兩岸交流的橋樑,一解許多人多年的隔海疑惑。有些人士更對我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感到驚訝,原來台灣寶島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遙遠!

未名湖畔的北大

會後,筆者專程拜訪北大高教所汪永銓所長,開啟了後來的忘年交。在那個初冬的黃昏,汪老師為我介紹校園,行經未名湖畔,暢談他對高所的規劃理想,包括聘用閔維方等一流人才的努力。這位當年的清華畢業生,來北大任教後,在文革期間難以倖免。幸好後來獲得平反與復職,也讓筆者看到一位面對逆境,永不放棄的堅毅學者。

兩岸交流與合作

而後每三年,中國比較教育研究會在山東濟南、重慶北碚、廣東珠海等地舉行會議。在顧明遠老師的領導下,研究會蒸蒸日上,並出版了許多兩岸比較專書,包括:吳文侃、楊漢清在台出版的“比較教育學”;顧明遠等的“教育大系”;筆者的“大陸高等教育問題研究”等。期間,筆者多次受邀到北師大、華南師大、華中師大與中山大學等數十所高校講學,途中甚至有機會完成山西武鄉尋親之旅。從一九九六年開始,筆者更透過台灣中華發展基金會,先後邀請數十位內地學者、研究生來台研究。自二○一一年開始,許多來自北京、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學生,來政大交換或讀學位,讓筆者有機會親自指導,深化兩岸交流。

相知互諒的兩岸情誼

美國G. W. Allport在“族群接觸假設”中認為,透過接觸與交流,可以減少不同族群間的偏見與誤解、增進了解及接納,建立長久的友誼。前駐蘇聯美國外交官Y. Richmond也指出,文教及學術交流乃結束美國與蘇聯冷戰的幕後功臣。筆者有幸經歷與見證了兩岸交流的三十年歷史!

周祝瑛(大學教授)

2023-10-16 周祝瑛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94995.html 1 為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三十年而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