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10月16日
第B15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康德讀《心經》

如果康德讀到《心經》的“五蘊皆空”、《六祖壇經》的“仁者心動”,他可能會重寫《純粹理性批判》吧?

康德讀《心經》

如果說歐亞大陸在公元前五世紀,同一時間出現了澎湃的思潮,那麼,古希臘哲學、印度佛教和被《漢書 · 藝文志》稱爲百家爭鳴的諸子百家,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在這二千五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似乎神州大地就像司馬遷在《史記》裏說的:“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尤其是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歷代文人墨客只有爲古書寫註腳的份兒。漢明帝時佛教傳到東土,入鄉隨俗,除了一本《六祖壇經》外,無非是禪宗大和尚的十句裏九句都是一朝風月的偈語。反觀歐洲經歷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紀,有十三、十四世紀醞釀了二百多年後的文藝復興,到了十八世紀更迎來了後世所稱的啓蒙時代,澎湃的思想浪潮再次在歐洲大陸大爆發。康德就是德意志十八世紀啓蒙思潮的佼佼者。

被視爲半部可治天下的儒家經典《論語》,廣受尋求榮華富貴的文人所追捧,知識只不過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工具而已,對於西方的追求真理,實在毫無興趣可言。而東傳到神州大地的佛經,如果以《心經》而言,它的上半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異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來說,也是停留在古希臘哲學時代粗獷式的探討,並沒有任何革命性的思想突破。

相反,康德繼承了古希臘哲學對核心問題的思考,也就是思考如何認識這個不停在變化的世界,並從中理出一個頭緒來。故光是一句“五蘊皆空”是不能滿足自文藝復興以來,從笛卡兒開始的現代西方哲學的求知慾望的,更不可能辭鋒一轉走上了佛教的“度一切苦厄”的宗教道路上。“我思故我在”,基於笛卡兒在面對不停變動的世界,終於找到了對自我存在的肯定。

一七八一年,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問世之後,人們從理性的角度,分析了這個不停變化的世界,深入探討了知識是如何的這個基礎問題。根據康德的分析,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還得通過我們這個主體觀察者自身的超乎經驗(也就是先驗知識的組合)而獲得。二十世紀的量子物理學更進一步顯示,在微觀的世界裏,觀察者的行爲就足以改變一個現象的結果,但這已經是後話了。十七世紀末牛頓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假設時間和空間爲絕對的論述,影響了康德對這個外面世界的認知。

自古以來,時空的概念一直是個困擾着哲學家的問題,正如公元四世紀的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說的:“在談話中,還有什麼話題會比時間更為人熟悉、更是大家的共同經驗呢?說起時間,時間到底是什麼呢?要是沒有人問我,我還以爲知道;要是有人問我,我想解釋給他聽,卻又覺得茫然不解。”為什麼《心經》的中心思想“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一切的色相,都在這時間流逝的過程中難以把握,並非康德假設的物自體,而是這個“空”,只有大智慧也就是佛教說的“般若”,才能照見這個世界“空”的本質。

而康德有意無意的想指出,世界的時間和空間的性質,卻是和這個觀察者息息相關的。如果如此推論,時間和空間並非如牛頓所說是絕對的,難道是《六祖壇經》裏說的“仁者心動”?

一切都是心在動?

陳增濤

2023-10-16 陳增濤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94996.html 1 康德讀《心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