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往前延伸的起跑線
大家還記得自己第一個興趣班學甚麼嗎?對我而言,第一次有“興趣班”的概念是在小學一年級,老師會在學期初介紹不同的興趣班,然後把報名表貼在公佈欄上,讓學生自由報名。我當時參加了田徑隊,上課時間固定在每周三下課後,有報名的學生便會留下來,到各個指定地點集合,其他學生則準時放學。
當年大概在小學二、三年級,漸漸聽到身邊有些同學開始學習各種樂器、芭蕾舞或運動項目,但是人數不算多,一個班級裡面可能只有幾個人正在外面培養興趣,而沒有被培養的同學也不會覺得自己是異類。二十年後,這樣的情況似乎倒轉過來了,現在一個班級中沒有在外參加興趣班的學生寥寥可數,而同時間學習數種才藝的孩子比比皆是。
自“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出現以來,很多家長會把教育視之為送給孩子的禮物,想盡辦法為他們創造最好的條件,從而提高孩子的競爭力。以前經常聽到“幾歲開始學甚麼”,小朋友三歲學游泳、五歲學鋼琴也時有所聞。最近幾年,這條起跑線的單位已經從“歲”往前移到“月”,“寶寶幾個月開始上早教”成為大趨勢,坊間越來越多私人機構開設寶寶課程,加上在“比較心態”主導的社會風氣下,各種宣傳推廣容易讓家長感到焦慮。若眾人皆讀我不讀,便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比別人欠缺了哪些技能,然後跟不上腳步?
在我從事兒童發展這些年以來,看到不少幼兒在早期的動作發展是比以往超前的,可是一旦進入學齡後,一些動作以外的能力開始落後,比如認知、語言和人際互動,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相當重要,而且需要照顧者花大量時間陪伴孩子練習。記得俗語有云: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起跑快一點並不足以決定勝負的。
櫻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