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元的《鍾馗》——裴艷玲的三字真言
廖妙薇
劇場解禁,迎來李秋元的《鍾馗》,這個戲,他一年最多只演一場,為的是保持質量。演員懂得重質不重量,在年輕一輩之中屬於難得。
二〇〇七年,李秋元首次帶着鍾馗生前死後的浪漫故事赴香港獻演,驚訝的不單只鍾馗的化裝、造型,他的身段、台步,一舉手一投足,怎麼就是裴艷玲的影子!
他把裴艷玲的梆子《鍾馗》移植為粵劇,憑恃的是粵劇的鑼鼓和功架。“功架”是戲曲的半邊台,近年再看他的《鍾馗》,其“功”之厚無可置啄,“跳叉”、“雲裡翻”,出神入化。在戲曲表演中,硬功是死功夫,他模擬裴老師的每個動作,手、腿、站、立、跳、轉、翻,高難度動作更痛下苦功,練到形似、神似,這已經不簡單。為了戲裡有即席揮毫,他特地學書法,並養成寫字習慣,一手毛筆字還寫得不錯,也是青年演員少有的“功夫”。
畢竟戲曲表演的是戲中人物,人物的感覺要慢慢摸索和領悟,鍾馗的扮相不輕易展露面部表情,情緒變化常借用身體語言,學裴老師要學她的寸度,揣摩方寸才是最難的,只怕過猶不及。一齣《鍾馗》演了十五年,還須千錘百煉。
中國戲曲把神話中的鍾馗,描繪成一位人性化的神,相貌奇醜,他的故事卻充滿浪漫色彩。舉子秋闈赴試,終南名士鍾馗本應名列榜首狀元,功名竟為權奸所奪,冤屈難伸,憤而撞柱身死。死後形骸已毀,玉帝憐才,封為捉鬼大神,惟心念親妹孤零,請旨回陽間一轉,為妹子與義弟完婚。於是鍾馗厚備妝奩,領一隊小鬼儀仗,歡天喜地送妹出嫁,主持夫妻交拜禮成,然後安心乘雲而去,此乃戲的高潮。“嫁妹”展示該劇特有的功架和程式,同時呈現鍾馗的善良和情義,以及他專治邪魔惡鬼的正氣凜然。
戲的前半部是個丰神俊朗的書生,後半部變成豹頭環眼、鐵面虬鬢、身軀傴僂的鬼物,這個極大的落差,正是戲劇懸疑與角色衝突所在。演員要掌握人物性格的連貫,以及人鬼有別的情緒表達方式,這方面李秋元的表現可稱漸入佳境。
裴艷玲有句話:“甚麼是戲?一個人就能壓住台的才是戲。”《鍾馗》可就是李秋元的壓台戲。
移居香港多年,李秋元心中一直謹記的,是裴艷玲給他第一次的見面禮——簡單一句話:“努力吧!”裴老師的三字真言,給他打了一支永不失效的強心針。功有多厚,藝術生命就有多長,至今他依然堅持每日練功兩小時,風雨不改。對他來說,香港這個粵劇陣地不能丢,也不會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