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藝不易
這學期安排了碩士研究生的期末報告,是對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研究。非遺在歷史遺產中顯示的最大特徵是:活着的,而且離不開人的元素。各組同學四出搜集資料,又與相關人物進行訪問,顯然不敢怠慢,他們選題也盡見心思,如太極掌、神香、太歲、搭棚、舞獅,鹹水歌,還有麵塑人等。
麵塑公仔大家都不陌生,也就是用麵粉或糯米粉作為材料,經過專業師傅的巧手之下,捏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花鳥,印象最深的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了。但不知何時,這道風景已經很少見。現今澳門已經將此項目列入了非遺清單,那就意味着有潛質成為澳門一項具有推廣價值的非遺文化。
課堂上同學分享了研究成果,年輕人將一些原來不以為意的社會現象或民間信俗,提升到學術研究的層面,才會真切體會到許多在本地充滿色彩的文化元素,其實是一些堅守技藝的人在默默地付出而成就着不平凡。當然,他們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延續,真是談何容易,需要勇氣和一份執着,尤其是那些較為偏門的技藝行業。
然而從李同學與澳門一位謙稱用麵塑行走江湖的捏麵人——七十多歲的林伯進行的訪談中可見,情況似乎不太樂觀。林伯認為,最好能有個牌照允許擺攤,在旅遊或鬧市中製作成品以宣傳推廣,又希望能收徒,尤其是吸納比較沉穩的年輕人。然而,這些都未能盡意,且困難重重,擺攤隨時被驅趕;也探索過自資租場教學,但能力有限。
的確,非遺是經過一段頗為漫長的時間,才能成為一個地方或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且往往由細小的群體,漸漸影響主流社會的參與,而產生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誠然,這當然需要各方面的扶持推助,而不是僅僅依靠幾人單打獨鬥。
遨 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