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日常生活的精彩圖釋
望着案頭擺放的這本《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筆者回想起十五年前親歷的一件往事。二○○七年七月,香港藝術館舉辦“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的三十一幀國寶級書畫真跡,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熱烈追捧,以親眼一睹國寶為幸事。其中尤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長卷畫作《清明上河圖》人氣最旺,因參觀者實在太多,館方不得不限定每人每次最多只能觀賞六分鐘,留下些許意猶未盡的遺憾。
現在好了,作為“讀懂中國畫”叢書開篇之作的本書,令讀者可以前所未有地看到“中國最偉大畫卷”之一的《清明上河圖》諸多“超清”細節,並興趣盎然地讀懂其中的傳統文化與美學意象。正如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為本書撰寫的“總序”所言:“從普通人的好奇心出發,將古畫中一般人看不懂、看不透的細節設置為錨點,興致盎然、細緻入微地為讀者解讀, 將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蘊含其中,將會得到不同階段的學生及成年讀者喜歡。”
作者係深耕中國畫研讀領域多年的作家和學者,在書中,他像一位博學而親切的嚮導,用通俗有趣的文字對這幅長五百二十八厘米、寬二十四點八厘米的畫作,所描繪千年前宋朝的盛世景象與市井生活進行專業細緻的解讀,並廣泛吸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揭示圖像背後蘊藏的深刻寓意和文化內涵,帶領讀者沉浸式了解這幅傳世畫作的點點滴滴,從而真正體會到這件國寶的偉大與精妙之處。
以放大鏡般“超細讀”方式,不放過畫中任何“蛛絲馬跡”,是本書區別於坊間同類書籍的最明顯特徵之一。全書首先從總體上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的內容、畫家與畫作的命運以及欣賞長卷式古畫的要領等基礎知識。其中記載,作者用電腦軟體進行統計,得出畫中總共有八百〇六人的結果。隨後作者由三十六個節點入手,有條不紊、細緻入微地講解、欣賞這幅長卷的全貌及上百個精彩的細節,對張擇端筆下的遠郊、舟橋、城樓、市集、建築、樹木、河流及各色人物、動物等,均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文字娓娓道來,有趣的故事引人入勝,令人愛不釋手,吸引讀者一口氣讀完。
本書文字與圖像的編排與配置亦恰到好處、相得益彰,真正做到了圖文並茂、文圖兼美,達至上佳的視覺效果。細節放大圖足夠清晰,並作了具體的標識記號,令讀者看得過癮;局部圖與文字配合緊密,大大小小幾百幅圖穿插於文字間,做到在同一頁內相互呼應,無需讀者翻頁尋找,令閱讀過程流暢,舒適感十足。書中還對畫卷裡的器物服飾、民風民俗、序跋流傳、明清摹本等作了延伸介紹,讀來趣味盎然。
透過對畫作的“超細讀”,畫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情態,熱鬧繁盛的場面細節,均變得清晰可辨,令人印象深刻。讀者可以讀到,街市上有說書的、算命的、行乞的、理髮的、賣茶的、賣糕點的、賣香料的各色人等及行為舉止。在畫卷中心位置的“虹橋”,其表面呈現的沸沸揚揚、扣人心弦的熱鬧場景,實則隱藏着各種衝突與風險:橋下多艘大船集結,似有連環碰撞之虞;橋上攤位與行人摩肩接踵,疑有產生相互衝突之險……更有“送外賣的小哥”、“街上買花的路人”、“路遇熟人的尷尬”、“豪車堵路”、“佔道經營”等人物及場景,在當今社會亦時常可見,拉近了讀者與古人的距離,令人恍若置身於大宋年間,產生穿越千年的時空迷醉。
書的最後部分還設有“問答”環節,作者在此處分享他給海外華人學生講課時的若干問題之解答,內容亦相當豐富。為鼓勵讀者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作者特意在書中留下其電子信箱、微信號及微信二維碼等聯絡方式,方便與讀者進行互動,希望令本書成為頁碼無盡的“沙之書”,可以最終聚沙成塔,共同發揚光大中國古典美學之精髓。
司徒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