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鼎獎想到澳門
昨日,第二屆澳淶塢論壇和第三十三屆華鼎獎頒獎典禮在澳門舉行,期間對內地電影的發展討論了很多,讓我深受啟發。
曾經在台灣住過一段時間,電影《等一個人咖啡》、《海角七號》、《艋舺》、《KANO》,還有一些台灣電視劇集,經常促使我去旅行。不少觀眾和我一樣,會尋訪電影和劇集裡面的場景。這讓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旅遊部門近年都積極支持甚至贊助電影拍攝。
從這個角度看澳門電影,有時候我覺得知名的景點實在出現太多,多到有點過分強調澳門,過猶不及,反而沒有做到助益澳門旅遊觀光的效果。
為了避免本末倒置,我認為首先要搞明白,電影不是用來賣景點,人們對那些原先名不經傳的景點埋單,是因為覺得電影好看、真正被故事感動,認同故事的價值觀,繼而把故事、電影、演員和製作人員的好感,投射到某些城市和景物上去。也就是說,一個景點有沒有因為電影而紅起來,完全取決於故事好不好看,電影拍得好不好看。
景點拍得好不好看,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像好多網紅介紹的景點,紅過一段時間,轉眼就沒人再去,很多台灣的旅遊景點就是這樣。然而,如果景點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即使去觀光的人最後覺得平平無奇,但慕名而來的人還是會絡繹不絕。那不是搶一窩蜂,而是創造一種能夠長期發揮效果的“文化”。就像超人和蜘蛛俠,不管你賣甚麼,都有人會埋單,那就是故事的力量了。
拍出一個好故事,在一些新地方取景。故事獲得認同,取景的地方就有了文化基礎。澳門經常說想分流旅客,我覺得從電影的角度入手是完全可行的。問題只是我們要投資到怎樣的程度,我們願意為了把故事磨好而等待多久。
向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