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是開屏的孔雀
無視文章中人物背後的種種特定情況以及故事的來龍去脈,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意義”的理論,例如:王瑤先生曾這樣歸納〈背影〉的主題:“……通過作者對父親背影的描敘,表達了一個辛苦輾轉的知識分子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苦於世態炎涼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從一個小康之家日益破落的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統治下,中國人民的趨於貧困化。”(王瑤〈念朱自清先生〉)
一九八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委託廣東、廣西、江西、湖北、湖南五省(區)組織人員,為新編初中語文教材編寫的教學參考書第三冊對〈背影〉的評價是:“本文以‘背影’為線索,通過描寫父親在車站送別兒子的情景,表現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感情,抒發作者在生活困頓、精神壓抑境遇下對父親倍加懷念之情。”
近年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新觀點。例如:說〈背影〉反映了在反動派壓榨下中小有產者的困頓狀況,以及父子惜別的深情(韋志成),說〈背影〉負載了一種晚輩對長輩懺悔情結這種民族集體無意識(傅書華)等等。無不頭頭是道,但全都似是而非。因為他們所說的過於抽象,跟朱鴻鈞、朱自清父子的特殊經歷和關係基本上沒有關係。
研究一篇散文作品,與文本內容直接相關的背景、人物、情節等方面的情況完全不去了解、探討,一點知人論世的道理都不講,就直接上綱上線,給戴上一頂普遍適用的帽子,或者發揮想像力,提出一種新穎的觀點,總之跟朱自清的〈背影〉充其量只有一點兒若有若無、似是而非的關係。文章背後,本事考證的治學基本功,一點兒都沒有派上用場。
(八之六)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