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輕盈與沉重
一個人來到世間,要學習的無非是關於“生”的學問。
生存的生,生命的生。
聽起來很簡單,因為求生是每個生命誕生後的本能——呼吸和飽腹。然而,隨着成長,這種本能被人們忽視,甚至輕視,輕到認為生命可以隨意劃上休止符。對其他生命是這樣,對自己也這樣。
結束其他生命的是殘忍到無情;結束自己生命的是懦弱到“勇敢”。選擇任何一種所謂人道的方式去結束一個活蹦亂跳的生命都是痛苦的,何況是對自己。
很難想像選擇輕生的人有多絕望才能忽視這種痛苦——但世間最強大的痛苦在時間面前,都會如怒放的春花一樣垂萎凋謝,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呢?都會過去,即使當下那一刻痛苦難捱,漫長到你以為沒有盡頭,但在這個三維世界,時間才是永勝不敗的贏家。
很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也不傷害自己。”我們愛這個世界,愛他人,同時也要珍愛自己。然而愛是需要學習的,如同冷漠也是從旁觀中學會的。從孩提時期我們得到的教育就是禮貌、秩序、規矩與常識,但關於愛眾生與愛自己這樣的功課卻並沒有完整體系,心理衛生設置作為輔助在社會與學校更像一個非必需裝置,在某時刻拿來點綴一下,表示存在。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心理引導與三觀建設影響一輩子,但這不是一個家庭與教育體系完成的,更多是來自社會與主流媒體的潛移默化。“我們”給這個世界輸出的意識,影響着當下和未來。
我們無法去拼補一個支離破碎的生命,但可以去拼補一段支離破碎的人生。活着,就是在喜怒哀樂中學習“生”的方式,探尋“生”的意義,體現“生”的價值。
無論壓力來自感情還是生存,都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去努力、去靜觀其變,去追求對自己與對生存的自信。
古 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