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馬是嚴重事故!
明末清初,有骨氣的士大夫都不肯事清,有的人還直接參與反清武裝,而有的人手無寸鐵,純粹一介書生,怎麼抗清呢?於是這些文人便終生蓄髮隱居山林,用堅決不髡髮來表示對滿清的仇恨和不合作。
當然,也有很多明朝遺民在反思明朝滅亡乃至歷代王朝興衰的原因,這些有益的思考促成了學術發展。於是,“明末三先生”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便應運而生。
顧炎武是蘇州昆山人,家境富裕,和普通的八股應試者不同。他自幼博覽群書,“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清兵入關後,顧炎武隱居,後投南明參加反清武裝,終至功敗垂成。顧炎武生母何氏遭清軍斷去右臂,兩弟弟被殺,嗣母王氏絕食而亡,這血海深仇再加上民族大義,導致顧炎武終生不肯向清朝低頭。
後來,顧炎武變賣家鄉資產,北上遊學,從此一去不返。當然,這與清朝日益統治鞏固、政治環境略微放鬆有關,更與顧炎武的學術地位有關。他留心經世致用之學,“精力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在讀書人心中有崇高的地位,這樣的大儒,清朝統治者想籠絡,而不打算斬盡殺絕。如果是普通造反者,恐怕早被株連九族了。
張穆的《顧亭林先生年譜》記載,康熙二十一年(顧炎武六十九歲)正月初四,顧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作客。正月初八,他為“答賀熊令及諸官紳”而早起,不料“上馬失足墜地,疾作,竟日夜嘔瀉不止。初九日丑刻,捐館”,他的喪事也是由當地友人一手經辦的。
顧炎武生前多次拒絕清朝任命,連邀修《明史》都斷然拒絕,甚至想以自殺來抗拒,這種態度,相信康熙他們也很頭痛。殺不得,又用不得。眼下,老先生居然意外墮馬身亡,恐怕皇帝是偷着樂了。
(三之二)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