孱弱的清朝士兵
一八七七年,罐頭牛肉被引進到日本陸軍。甲午戰爭期間,日軍花費了二百五十一萬餘日圓購買罐頭食品,其中二百萬日圓用在了購買罐頭牛肉上。而同一時期,清軍士兵還掙扎在飢餓線上,肉食對他們而言,只是遙不可及的夢。
上述困境在幾十年後的抗日戰爭中,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據一九三八年的調查,中國江西部隊膳食所含的熱量僅二千四百多卡,美英士兵有三千八百多卡,日本士兵也近三千卡。而一九四二年的調查顯示,前線作戰士兵的熱量攝取甚至比一九二七年前後平民的情況還低。這樣的營養條件,如何保證士兵的作戰任務順利完成呢?
甲午戰爭前後,清軍士兵除了體格、營養比對手差之外,還缺乏現代意義上的軍事訓練和體能鍛煉。因為促使肌肉發達的根本因素是鍛煉,而不是多攝入蛋白質。體育鍛煉可以產生細胞信號,激發DNA產生肌肉纖維。
人體在攝入的蛋白質中,約百分之五十在進入循環系統前就已被內臟組織提取走,同時一些研究發現:大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蛋白質攝入量能被用於骨骼肌蛋白質合成,而餘下的百分之四十則被身體分解代謝。因此,進食多少蛋白質並不會在很短時間內顯示出肌肉發達程度的差別。
其實,強壯的肌肉首先是建立在刻苦鍛煉的基礎之上,另外需要保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額外攝入蛋白質或氨基酸後,卻不進行規律鍛煉,並不會幫助他們增長肌肉,反而會使得蛋白質轉化成脂肪。
清朝末年的軍隊建設從屬於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既然上層結構已經糜爛、腐朽不堪,那麼,軍事制度和軍隊管理更不會先進到哪裡去。清軍除了購買的新式裝備之外,其餘各項均呈現全面落後的態勢,他們不打敗仗才奇怪呢!
(三之三)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