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合作”需要提供合理配置
新年伊始,祝願大家新年好!
上一期開始對“分工合作”進行微觀的檢視,例如:甚麼類型的功課較合適採用小組功課形式,或是小組功課的規模與小組功課的目的等。這一期,讓我們進一步分析,如何有效安排小組作業,以便真正達成分工合作的本質和意義。
依筆者長期的觀察,不少小組功課(尤以低年級的學生為甚)沒有達至有效的分工合作的目的,原因很可能是同學們根本不理解小組功課,更遑論分工和合作。因此,教師們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協助,例如:先跟學生討論和羅列該小組所涉及的各項仔細的工作,然後才進行分工,換言之,確定各項工作任務是分工合作的前提。因此,筆者強烈鼓勵教師們必須花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學生只有經過這一輪的學習,才會知道要怎麼分工和為甚麼要分工。
在學校裡,一般教師們都會通過小組功課和課堂上的小組討論來體現分工合作,然而,很多時候由於教師對小組工作的真實情況沒有足夠考慮,結果根本無法達至分工合作的目的。舉些真實的例子:教學實習生為了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在課堂上特別設計了小組討論(實是難能可貴!),他們採取便利的分組方式,以四人為一小組,足見對此是有充足的考慮,同時每一組所討論的主題和內容都是不一樣的,可見實習生是精心設計小組討論的。但是,不知怎的,實習生每一組只派了一張討論提綱,而且只有A5的大小。大家能想像到每一組別收到這份提綱的情境嗎?只有拿着紙的學生能看到提綱的內容,其餘三人都無法看到,同學們根本無法同步知道、了解、分析提綱並進行討論。結果每一小組都擾攘了一陣後才能進入討論。從這個事例來看,若要有效促進小組討論,需要有合理的安排,譬如起碼要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到討論提綱。另一例子與上述情況相似,既是對小組合作中作業安排的配置沒有足夠思考,同時也對學生參與小組工作的實踐欠缺充分的考慮,結果是苦了孩子也苦了家長。友人對此向筆者大吐苦水,教師安排五個孩子一組,要求孩子在兩三天假期內完成一份報告,並寫在一張普通畫紙上。顯然,教師是希望孩子在假期中能善用時間,好好學習。先不論教師是否有先引導孩子羅列工作任務,再進行分工及教導孩子搜集和篩選資料,但是,讓五個孩子在假期內共同完成一張畫紙,是甚麼安排呢?
假設學生經討論後,每人都需要找資料,然後將找到的資料整理後,抄到畫紙上。那麼,很可能A同學做完之後,要交給B同學,如此類推。又或者,整組同學聚在一起,但礙於畫紙每次只能由一人書寫,所以其餘四人只能閒着?友人抱怨,原本好好的假期,可以帶孩子行行山,做做其他的事,結果浪費在這些沒有意義的折騰上。
很明顯,從上面的例子中不難看到,“分工合作”作為教育的課題之一,廣受教師重視,但教師仍面對兩個困境:一、假設為學生分組,分工合作就會自然出現,教師需要手把手地通過具體的引導/教導/展示小組中的分工合作可以如何開展;二、在最常採用的小組作業中,對學生分工合作的實踐過程需要深入思考。“分工合作”是重要的教育目標,而不是一種教學的裝飾,切忌走向形式主義!學生的課業已不輕鬆了,應學/做些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物!
(分工合作 · 三 · 完)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