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後的“金智英”
楊 菁
《82年生的金智英》是韓國作家趙南柱於二○一六年出版的小說,這是一本近十年來在亞洲很罕見的現象級暢銷書,連韓國總統文在寅都表示閱讀了這本書。暢銷書一般都是電影改編劇本的上佳之選,於是在二○一九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而這部電影也同樣引起了轟動。
電影的改編,有時會十分忠於原著,有時也會作一些改動,相較於“金智英”這部小說,電影有比較大的改動,而這改動主要是在結尾處,好不好呢?見仁見智。
小說中,描述了金智英的成長過程以及在成長中遭遇的種種不平等之事,比如,她祖母和父親的重男輕女,在學校和在工作中面對的男女不平等,當母親後辭去工作相夫教女卻被路人隨意評價為“媽蟲”等等。因為心理壓力不斷累積而又無法釋放,她的精神慢慢出現了問題,最後嚴重到需要看精神科醫生的程度。個人認為,小說的結尾是高潮,這段結尾來自於給智英看病的精神科醫生的內心獨白,這位男性一邊感嘆智英和自己的夫人生活多不容易,另一邊感嘆“所以不論是多麼有能力,表現多麼優秀,只要解決不了育兒問題,女職員都免不了會帶來這些困擾。我暗暗決定,下一個人一定要找未婚單身的才行”。多麼諷刺卻又具有現實意義的結尾!
小說是文字符號構建的,電影卻是視覺符號構建的。小說中智英個人傳記般的瑣碎生活,被轉化成了電影中一個個具代表性的小細節。有趣的是,金智英這部電影的改編者就是作者趙南柱本人,因此,在細節的把握上,抓住了小說的精髓。比如,智英在中學上完補習班後,回家路上被男生騷擾,父親反而責怪她為什麼要去上那麼遠的補習班,又怪她穿得不得體;智英兢兢業業地工作,對策劃既有興趣也有能力,但最後策劃組寧可挑選平庸的男生,也不選擇智英等等,很好地體現了智英在成長中經歷的種種不公。
但不知道是否因為小說出版後,在韓國國內飽受各種非議的原因,在把小說改編成電影時,趙南柱還是作了一些妥協,小說中智英的丈夫鄭代賢並沒有太大的存在感,但電影中他卻成為了一個體貼入微、最後為了妻子康復而勇敢休一年育兒假的好男人;小說中智英的父親,也並沒有如電影中的父親一樣,在女兒生病後為她買補品,同時反省自己過去的重男輕女;小說中的智英,更沒有如電影中一樣,得到來自家人諸多方面的關愛,最後去正常工作,並勇敢地拿起筆,寫下自己的故事,出版成書。
也因此,電影對現實的批判性,遠遠不如小說深刻。儘管如此,也足以代表普通東亞女性的生活,婚後成為別人的太太,別人的兒媳,別人的母親,卻唯獨不是自己。如此真實,如此沉重,令人嘆息。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電影相對小說,給出了更多的希望和光,在電影中,智英的病好了,寫書了,臉上終於有了真心的微笑了。然而,這能改變韓國生育率屢創新低並在全球墊底的現象嗎?因為,如果這個現象不能得到強有力的逆轉,那麼韓國人將於六百年後,徹底消失在這個星球上。
其實,不只韓國,東亞各國和地區,包括中國、日本等,甚至連澳門,都在面對出生率持續下降的現象。我們身邊,有太多的“智英”了,是讓她們如小說中一般,繼續在壓抑和不公的待遇中窒息,還是讓她們如電影中一般,活出自己的光呢?這是現代社會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