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之夜
——聽黃蒙拉小提琴演奏會
十二月十一日晚崗頂劇院,澳門弦樂協會邀請知名青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得主黃蒙拉聯同青年鋼琴家黃秋寧聯袂為澳門的觀眾帶來精彩弦樂之夜:塔蒂尼《魔鬼的顫音》、浦朗克《小提琴奏鳴曲》、理查 · 史特勞斯《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薩拉沙提《流浪者之歌》。黃蒙拉的演奏,似乎是舞台上燃起的火焰,魅力四射:觀眾在他的琴聲中時而如徜徉在溫柔的海灣,時而充滿現代感、放蕩不羈的自由,時而感受充滿活力歡快的共舞。
音樂會開場為觀眾帶來運用高難度的顫音技巧作曲、認為是“魔鬼”的演奏魔力征服觀眾的塔蒂尼《G小調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從深情的極慢板開始,彷彿是沉睡的魔鬼,舒緩的節奏、平穩的旋律線條悠揚;第二樂章的幾個強音與十六分音符的節奏旋律緊鑼密鼓的開始,彷彿是逐漸甦醒的惡魔,在極其快速節奏的十六分音符上的顫音,彷彿在表現惡魔孕育的力量。“樂器之王”鋼琴為“樂器之后”小提琴伴奏的互相交糅的旋律、相互襯托的技術,真是深感緊張又熱烈。第三樂章的華彩段落,莊嚴的旋律與奇特的顫音相互交織,黃蒙拉運用高難度的演奏技巧相當成熟的駕馭作品:由慢速逐漸加快的雙音把華彩樂句帶出,雙音樂句中顫音在上面或下面的旋律中穿梭,左手以重音奏出單音和雙音作為裝飾音的顫音,整個華彩樂章豐富又華麗,充分顯示出精湛的演奏技巧,令人讚嘆。
雖然整首演奏的時間不長,但因有大量高難度的顫音而變得極具技巧性,同時又具有十分美妙的旋律性,引得小齡琴童全神貫注的欣賞,成年觀眾的連連點頭感嘆“厲害”。
筆者不僅想到開場前的小故事:看見一位觀眾帶着女兒,期待着音樂會開始,原來是孩子之前學小提琴到了“瓶頸”便想放棄。恰巧遇到弦樂協會舉辦的一場小提琴音樂會,便帶着小朋友前來欣賞,竟然重拾她對小提琴的熱愛,成為忠實粉絲。筆者深感音樂會推動的重要使命:一場音樂會是可以改變一個孩子對音樂學習的態度、熱情和信心,這是多麼具有意義的事情啊!而澳門弦樂協會一直在積極行動。中場休息期間,澳門弦樂協會理事長洪永健表示,特邀二人來澳精彩獻奏,除了讓廣大音樂愛好者欣賞到高水平的音樂演出外,也是更好推動音樂教育、音樂學習的機會,讓更多人欣賞小提琴、了解弦樂的美妙。
筆者認為如果在音樂會前,音樂家可以針對今晚演奏的曲目或音樂學習的經歷分享,開一場“演前導賞”,近距離與琴童交流,會更有音樂教育的意義。
下半場與開場的炫技不同,以細膩而又抒情,豐富而又優美,卻不失激情與磅礴的史特勞斯《降E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18開始,黃蒙拉和黃秋寧的小提琴和鋼琴的演奏完美的結合、互相的輔助、平等而合作,默契的呈現主題旋律,演繹出如詩畫般的畫面,筆者隨着音樂,彷彿飛翔在寬闊的湖面,飛躍過樹林,掠過涓涓溪流。美妙的提琴猶如清新的空氣,又如同午後溫暖的陽光,美不勝收!筆者一直認為,耳熟能詳的薩拉沙提《流浪者之歌》永遠是最好的、雅俗共賞的壓軸曲目,短小而又精湛、活潑而又炫技:在幽靜而哀傷彷彿於急速狂野表現舞蹈的速度與旋律的頂峰中結束,黃蒙拉的演奏細膩又不乏濃烈的個性。
返場曲目是中國樂曲《苗嶺的早晨》,筆者感覺從狂野的吉普賽舞曲中瞬間穿越回東方竹林搖曳、晨間炊煙裊裊的苗族早晨:小提琴模仿的鳥叫、鋼琴的呼應,展現了雷公山上百鳥歌唱、青山綠水的景色。歌曲的主體部分,讓筆者眼前浮現苗族人民喜氣洋洋、積極面對生活、樂觀向上的好日子景象!筆者認為如果音樂會再安排多幾首中國小提琴樂曲會更好。
期待澳門弦樂協會舉辦更多的高質量音樂會。
王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