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12月15日
第D06版:鏡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瓷文化淺談

瓷文化淺談

在迎接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二周年的喜慶之中,欣聞北京故宮博物院與特區政府合作,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御瓷菁華——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展覽”,不由想到中國瓷文化底蘊之深厚。它體現着人類物質生產與生活需求之本質聯繫,器物造型的科學實用與藝術審美之辯證統一,以及在美學元素中包含着的對稱、均衡、對比、調和、比例、節奏等法則,無不反映出古代人民的靈性和智慧。惟其如此,中國瓷器才能在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高度契合中,在物質財富與精神文明的雙重創造中,成為一種文化載體贏得世人珍愛。

瓷器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凝聚着極為豐厚的文化信息,展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美學追求。這裡且以景德鎮瓷器為例,略說一二。

一是自然,就是在藝術創作中追求天成的自然之美。多年前,我在澳門參觀了一次景德鎮官窰瓷器展覽,名稱就是“物本天成”。其中有一件“仿宋官窰青釉雙耳簋(gui)爐”引起我的極大興趣。這件展品佈滿了不規則的裂紋,紋理細密,脈絡清晰,十分中看、耐看,究其原因,就是這種“開片”的工藝,乃是在瓷器燒焙的過程中,因瓷坯和釉層膨脹系數不同而產生的自然開裂現象。製造者順其自然,出其自然,竟將原本的缺陷轉化為一種美,這正是中國人重現紋理習俗的一種反映。古老的“龜占”就是根據龜殼在火上燒烤後出現的紋路來判斷凶吉禍福。龜殼上的裂紋是自然形成的,君主們依其紋理對國家大事做出決斷,正是“順其自然”,而“開片”與此是一脈相承的。

二是素雅,這是一種質樸、簡潔、純淨、淡雅的美。景德鎮製造的青花瓷,在明、清兩代以其素雅的審美特徵,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由景德鎮生產的“永樂青花”和“宣德青花”是瓷中上品。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宣德把蓮四季花卉紋盤”,內壁繪有菊、蓮、梔子、石榴、芍葯、芙蓉、茶花等青花十三朵,它們環繞盤中心的一把蓮花,在晶瑩透亮的白胎襯托下,顯得繁而不雜,多而統一,雅氣十足。在澳門我看到的“青花羲之觀鵝紋小杯”,外壁上人物神態淡定從容,草木線條柔和潔淨,佈局鬆緊有致,頗有超塵脫俗之氣。走進青花瓷的青白藝術世界,欣賞這樣的瓷器,是頗有助於心靈的平和淡遠,在物慾喧囂中給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三是內斂,就是在藝術創造中追求內在的質感,而不是外在的張揚。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含蓄。元代景德鎮始創的釉裡紅瓷器,可謂“含蓄內斂”的代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洪武釉裡紅三友玉壺春瓶”,採用元代書齋山水題材,在白色胎質上繪以紅色芭蕉湖石、竹叢小景,意不淺露,筆不窮盡,鮮亮的造型中蘊蓄着豐富的內涵。內斂,不是靜止不動,它強調一種內在的力的衝突。創製於明代成化年間的鬥彩,就是一個明證。鬥彩是釉下彩(上釉後入窰燒的彩瓷)和釉上彩(在燒的瓷器上塗彩,經二次燒焙)的結合,這種結合讓釉下、釉上雙彩相鬥造勢、相映成趣,令人感到一種強勁的內在張力。我在澳門看到的“鬥彩應龍紋小杯”,雖為大明成化出土文物,且經過修補,但同樣給人以力的衝盪。這件瓷器直口,弧壁,圈足,外壁繪飛龍四條,其下繪海水,上飾如意雲,分別塗以青、綠、紅、黃諸色,層次鮮明,勁道十足,餘意、餘味無窮。

仔細想來,瓷器這東西,是一種很奇妙的器物,身上充滿了哲性,深刻體現着藝術辯證法。它很實又很虛,在實實在在的“存在”的背後,隱含着豐富的思想和識見、智慧和想像、願望和追求,恰如清人劉熙載所言,是一種實中藏虛、虛中藏實的“虛實互藏”;它很俗又很雅,俗到無人不有、無人不用的普及的最大化,雅到如王國維所說“可愛玩而不可利用”的境界,讓人在審美觀照中,“超出利害之範圍,而惝恍於縹緲寧靜之域”;它很弱又很強,弱得一摔就碎,甚至一碰就碎,可是卻強過鋼槍鐵艦,在茫茫天海間,開闢出自己的萬里通途“海上瓷路”;它很小又很大,能以一碗一碟之細,容納全世界的飲食,傳遞五味消解世人飢渴。

在瓷器展覽會上,每一件展品都是一個有意義的敍事單位,一個文明的亮點,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而它們的合成,則是一段先人的精彩故事和歷史的宏偉畫卷。相信每一位走近它的觀眾都將從中感到一種光榮和自豪,一種家國情懷的

昇華和充盈。

李觀鼎

2021-12-15 李觀鼎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62518.html 1 瓷文化淺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