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時時在發展
美食戀舊情難變
本幫菜源自川沙
兼容並蓄納天下
鹹豆漿和葱油餅是反面例子,換個角度看,外地人豐富了上海的飲食。
殷立民在靜安寺附近看到一家新店,寫明是無錫餛飩和小籠包,殷立刻進去要了一份無錫小籠包,味道正宗,其特點是肉餡大、瘦肉多、調料多醬油和糖。殷喜歡無錫小籠包,改革開放前只能就近旅行,常去蘇州和無錫,每次從無錫返回上海時,殷必定買幾簍子無錫小籠包和醬排骨。此次是殷第一次在上海店家吃到正宗的無錫小籠包。
正如殷立民前輩所言,世界萬物時時變,上海在變,唯對美食戀舊情懷難變。據統計,自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上海的戶籍人口中八成來自全國各地,又以浙江和廣東兩省移民為多。本幫菜源自川沙,也兼容了各地移民尤其江浙皖料理風格。現今上海居民數量和結構大變,改革開放前一千三百萬,如今三千五百萬,大批外地人湧入上海,也帶來了不同飲食。已故江蘇籍當代著名美食家、史學家,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逯耀東指出:“當然,其餘弄堂的上海本幫菜,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上海的本幫菜一如上海的語言。姚公鶴(上海閑話)說:‘所謂上海白者,大抵寧波、蘇州混合之語言,已非通商前之舊矣。’也就是說現在上海的語言是以上海本地語言,與寧波話與蘇白混合而成。同樣地,上海的本幫菜也吸收了寧波烹調技巧與蘇州無錫的口兒而成的。”
鍾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