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四種人
“遇嘿嘿不語之士,切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徒,應須防口。結纓整冠之態,勿以施之焦頭爛額之時;繩趨尺步之規,勿以用之救死扶危之日。”
以上是陳繼儒說的四種人。這四種人各有其特徵,或者說是他們的個性,對付這四種人,應該採取甚麼態度?當然也應分別以四種態度作防備。
所謂“嘿嘿不語”,用粵俚說,是“木口木面”的人,執到金都唔笑之類。屈原《卜居》:“吁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嘿嘿,不言貌。在《楚辭》中也作“默默”。是寂然深邃貌。有深不可測的意思。陳繼儒說:遇到這樣的人,“切莫輸心”。即是說:“千萬不要表示真心。”這確是金石良箴。
第二種是“悻悻自好之徒”。悻悻,在此不作怨恨失意解,而是剛愎傲慢;自好,就是指自以為是。見到這樣的人,應切忌多言,有說“口舌招尤”,又謂“禍從口出”,所以說“應須防口”。
第三種,是“結纓整冠之態”者,纓,是冠的帶子,以兩組繫於冠,結在頷下。古人着重衣冠,是一種禮貌,在社交場合中,以端莊的容貌示人,以表尊敬。但過份的打扮,刻意地修飾,用粵俚說,謂之“姿整”。這種人一般有潔癖。古之米元章,屋宇器具,時一滌之。又明之倪瓚,為人有潔癖,盥濯不離手。除潔癖之外,不停對鏡、梳頭、振衣、整履。陳繼儒說,凡是這種人,切勿指望他於火災、地震的時刻會對別人關心。
第四種,是“繩趨尺步之規”,其實是“食古不化”之類,亦即“阿媽話”的放大版本,凡事依足“規矩”去做。本來循規蹈矩是好事,不過某些所謂“規矩”簡直是迷信。如《通勝》所說:“是日不宜動土”,在他看來是“規矩”。剛剛有人被硬物壓住,非掘地拆牆不能救。但這牽涉到“動土”問題,是違反“規矩”,必須擇日,選個良辰吉日,可是這吉日正是被壓者絕命之時。“急驚風碰着慢郎中”,此之謂也。
冬春軒